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投入使用

我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投入使用

火箭衛星 |我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投入使用

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頻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投入使用後,它將被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

該衛星總設計師李峰介紹,實踐十三號首次在我國通信衛星上應用Ka頻段寬頻技術,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首次在國際上開展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激光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到5Gbps,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首次在我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衛星上工程化應用地球敏感器、Ka頻段寬頻接收機等國產化產品,實現了衛星關鍵核心單機的自主可控;首次在我國衛星上配置電推進分系統來完成全壽命期的軌道位置定點工作。

自然探索 |我國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完成首次「商演」

23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首次「商業演出」大獲成功,近日在成都西部山區獲得了首幅1∶5000比例尺圖像。這是國內測繪市場第一次擁有機載毫米波測繪雷達測繪出的圖像。

本次測繪範圍超過2000平方公里,23所雷達團隊預計用兩個架次完成飛行任務,並初步形成測繪圖像數據。首架次飛行於19日進行,設備工作正常,數據在飛行結束後進入快速處理階段。國家定期進行測繪工作,以實時掌握地理信息,進行各項調控和規劃。所得的信息可用於編製各種比例尺的地圖,以供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水利開發和環境保護等方面。

新材料 |納米光催化材料做的窗帘可凈化空氣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應用技術研究所田興友、張獻研發團隊,在納米光催化材料的回收利用及功能織物塗層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纖維素》上。

在眾多污染物治理技術中,光催化材料能夠在太陽光的作用下有效地降解污染物,各種光催化納米材料已被研究用於液體或氣體污染物的凈化,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治理途徑。 但如何將這類材料回收再利用卻是關鍵性問題。考慮到棉織物疏鬆多孔的結構特點及親水、天然、廣泛應用的優勢,課題組以其為負載模板,成功構築了納米光催化織物塗層,實現了納米光催化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並且通過納米光催化材料的交替層層組裝,大幅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生物醫學 |俄羅斯科學家開發出體溶性骨植入物

據「俄羅斯衛星網」1月22日報道,俄羅斯國家研究中心「庫爾恰托夫研究所」專家開發出長合骨骼的植入物,其經過所需時間完全溶解在機體中,不會引發炎症,也不會產生副作用。

此前,世界各地的眾多科學家都試圖開發出滿足創傷學需求的體溶性結構體。但醫生對所獲結果不滿意:骨植入物引發了炎症或缺乏韌度。但「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設法解決了這些問題。據報道,應用這類新結構體時,患者在治療後無需返回診所進行摘除植入物的手術。報道稱,科學家計劃在2018年初開始新一代可降解植入物的臨床試驗,並在3-4年後完成。

新材料 |科學家用植物製造碳纖維 有效降低成本與污染

據外媒1月23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成功利用植物來製造碳纖維,從而降低其原本昂貴的成本,在幫車主省油的同時也能減少碳污染。碳纖維增強塑料因其輕盈、堅固的特點而被廣泛使用於高端車以及賽車材料。用碳纖維製成的汽車比用鋼製成的汽車體積要輕,因而所需燃料更少、速度更快、更省油。

根據《科學》雜誌最新發表的一份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將這些植物材料分解成糖,再轉化成酸,並與廉價的催化劑結合生產出了丙烯腈。而且該過程不會產生過多熱量,甚至是有毒的副產品。該研究團隊現在和外部公司合作,致力使其生產過程向商業性大規模轉變。他們還希望這一新方法製造出的碳纖維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通過汽車級測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天眾智技術服務平台 的精彩文章:

皮皮蝦不僅能吃「能騎」 還有助於開發航天材料

TAG:飛天眾智技術服務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