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3歲孩子,嘔吐入院,出院前卻突然死亡

13歲孩子,嘔吐入院,出院前卻突然死亡

凌晨三點,我正趴在電腦前研究著那些沒有情節只有骨與肉的片子。

美小護趙大膽累的氣喘吁吁的說:「我現在感覺自己就像吸毒一般,兩腿發軟,飄飄欲仙!」。

我扭過頭去看了看已經連下腳地都沒有了的搶救室,一幕幕人間的冷暖正在上映著。

1床是一位發熱後突發惡性心律失常的80歲男性患者,在短短的四個小時內發生了十次室顫。

子女們看的比較開,想要放棄搶救自動離院,孫子卻不依不饒,一家人正在進行著最後的博弈。

2床是一位77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老人,無創呼吸機正在不停的報警著。

3床是一位腹瀉兩日後突發嚴重低血糖的中年男性,他正在不停的呻吟著。

4床是一位因為誤服用曼陀羅泡製的藥酒後中毒的患者,他正在胡言亂語狂躁不安著。

5床是一位因為流感發熱三天後,突然暈厥的年輕女性患者。

6床同樣也是一位發熱三天後,突發劇烈胸痛伴胸悶的年輕女性。

7床是一位自認為是為 是胃腸炎,結果卻是急性腸梗阻的老年男性患者。

「知道嗎,乾的越多,出的錯越多,隱患就越多。」我對趙大膽說道。

趙大膽一邊飛快的書寫著搶救護理記錄單,一邊略有所思的說:「難怪別的醫院都把病人轉到我們這裡。」

我卻並沒有回答她的話,因為我無話可說,這種現實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乾的越多,出錯越多,索性能不幹就不幹,能推就推,正是當下某些基層醫療單位的現實寫照。

尤其是在當下,以流感為主的各種原因導致的發熱病人極具增多的時候,每一個醫務人員都在小心翼翼的前行著。

但是,有些時候有些事情並不是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甚至有些事情是無法避免總要發生的。

因為只要醫生是人而不是機器,只要醫生繼續疲憊工作著,只要我們的群眾依舊缺乏著醫學常識,只要我們就醫的習慣還沒有改變掉,幾個偶然的因素疊加之後,總是會發生著一些不幸的事件。

某一年的冬季,雖有流感,卻沒有如此肆虐。

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出現了發熱和咽喉腫痛的癥狀,但是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

而是自己服藥和在診所輸液,三天後沒有明顯效果,並且第四天因為出現心悸/胸悶的癥狀,所以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

不幸的是,他因為這場呼吸道感染而差點喪命,在到達醫院二十分後便突發了室顫而昏倒在大廳。

幸運的是,因為他病倒在醫院內而不是醫院外,所以在經歷一番痛苦付出一大筆錢之後得以保命。

今年的冬季,流感要比往年猖狂許多。

正如趙大膽說的那樣:「搞不好這些發熱的病人之中,就隱藏著幾個會發生心肌炎的人。」

醫院裡到處都是因為發熱/全身肌肉酸痛/咽喉腫痛而就診的人群,每一家醫院都是!

最近有一則新聞讓人看後氣憤不已:

在河北某地,有一個13歲的孩子因為嘔吐而入院,在出院的前夕卻突然發生暴髮型心肌炎而死亡。

於是,家屬在醫院裡開始了和全中國所有地方都相似的表演:鞭炮/花圈/苦惱/橫幅。

13歲孩子的離去確實讓人感覺到心痛,但是心痛並不比違法的理由。

我知道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思考:「只是感冒嘔吐,怎麼會給治死了?」;「來的時候好好的,走的時候就死了?」;「無良庸醫,殺人償命!」。

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都缺乏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常識:他們不知道感冒發熱可以死人;他們不知掉胃痛會是心肌梗死;他們不知道腹瀉可以導致嚴重低血糖;他們不知掉室顫意味著隨時會死亡;

趙大膽停下筆來,認真的說:所以,你應該告訴他們:

感冒/發熱/腹瀉/嘔吐是可以死人的,因為會發生暴髮型心肌炎。

如果在呼吸道感染和胃腸道感染之後出現了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不適,一定要及時來醫院複診。

近期流感很多,小心在自己的病人們中間隱藏著這種致命的隱患。

小心自己的身體,過度的疲勞,反覆的交叉感染,也會讓自己垮掉的,畢竟醫生護士也是血肉之軀。

當時覺得趙大膽說的沒有錯,但似乎又遺漏了什麼。

現在想想應該補充以下:保證醫務人員人生安全,保證醫療場所正常的秩序,嚴懲醫鬧,保障每一個患者的合法權益!

在寫完這篇文章後,我看見有知名作家在群里評論說:「心肌炎死亡都是醫生嚇唬人的,為他們多開檢查找借口的。」

如果你聽見了看見了這句話,會做何感想?

不錯,對於龐大的人群來說,發生心肌炎的絕對人數是比較少的,而且大多數心肌炎是可以自愈的。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自己是否發生了心肌炎?如何能確定自己不會出現暴髮型心肌炎?如何能夠確定自己不會是最倒霉的那一個?

醫生們確實會因為考慮到心肌炎而做一些檢查,但是這是因為醫生有這樣的考慮,需要來驗證和鑒別。

難道你要醫生這樣對你說:「雖然沒有做檢查,但我能夠確定你就是發生了心肌炎。」

或許你要醫生們這要做:「你可能是心肌炎,不用做檢查確定,不要用藥,回家等著自愈吧。」

又或許你要醫生們摸著鬍子眯著眼睛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看,你死不了,不用花錢檢查確診,也不用花錢治療。」

總而言之,疾病其實是一個概率問題。

但是,無論如何,在面對疾病的時候,醫生的經驗很重要,理性縝密的邏輯思維很重要,科學的方法很重要,考慮到患者的心理和中國的國情也很重要。

讓更多人了解更多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後一支多巴胺 的精彩文章:

小伙莫名反覆發熱,沒有錢住院,禍根是家鄉的幾隻羊

TAG:最後一支多巴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