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

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

一,名詞解釋:

1.感官:具備感知世界能力的組織器官。機器有,各類生命體有,人也有。以人為例,人的感知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叫六根。

2.感知物:感官感知的對象,便是感知物。人受制於感官局限性,感知到的事物只能是色聲香味觸法,也叫六塵。事實上,事物不僅六種類型,可能有百千萬億種類型,因為人只有這幾種感官機能,所以就誤以為世界是聲色世界。好比聾子不知有聲,瞎子不知有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若世界有超越六塵的事物,因為人沒有更多的感知器官,所以人感知不到。舉例:蝙蝠有超聲波感知器官,人沒有,所以在長久的歷史裡,人並不知道超聲波的存在。再舉例:好比一個人蒙上眼睛後,不知道他身邊有人存在,我們因為受制於感官機能,並不能感知到更多的存在,所以也許我們身邊還有好多事物存在著,但我們不知道。

3.認識:認識就是意識,也叫認知。是一種信息,是感官感知到感知物後形成的信息,依存在感官中。

二,感官和感知物的關係——人和世界的關係

1.感知物——也就是世界——是實在的,感官從屬於感知物。感官——也可以淺顯地理解為生命體——或者直接理解為人——是感知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感官的構成元素,來自於感知物。生命體的構成,是物理的。物理元素構成了大千世界,日月山河,也構成了眾生百態,當然,也構成了人。規律源於混沌,生命就是物質的一種特殊組合方式。其特殊性表現在生命或人的特性。

2.人是生命體的一種,也是物理性的。

3.感知物以一種特殊形式構成了生命,生命進化出了多種感官,感官不是固定了只有六種的,也不是有生命體以來就有了這六種感覺機能的。物質變化運動的形式非常神奇,蘊含了多種可能性,也許人有天也能進化出新的覺知器官出來。

4.人的生殖繁衍,不妨看作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流轉方式。

5.感知器官通過與感知物接觸,感受到感知物傳來的信息。對感官而言,一切都只是信息,物質也是信息。對這些信息的認識,就是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6.六識就是人的認知的最初形態。是沒有好壞,美醜,善惡的。是什麼就是什麼。人只是記錄並存儲下這些信息。

7.人的不同的感知能力,好比不同的傳輸通道:眼睛有視覺功能,一切有色的事物,都能記錄並保存下來——但眼睛的色值也是有限的,超出視覺的識別範圍,不僅識別不出來,還可能毀壞視覺器官;耳朵主聽覺功能,以此類推。人不同的感知路徑,感知到不同的信息,然後不同的信息在大腦里形成了人對世界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人的世界觀。

8.「世界觀」這個詞值得玩味,「觀」是視覺用語,說明人是視覺為主的動物,所以當我們說世界的時候,很多時候大腦里構想出來的,其實是視覺狀的世界。香味呢?聲音呢?這些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但都被我們忽略了。這一路徑習慣,實際上限制了我們的思維。

9.如果沒有價值觀,世界的變化運動就毫無意義。我們說意義,其實說的是對人的意義。

10.感知物構成了感官,感官通過與感知物的接觸打通了「自我」與世界的通道,將世界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傳輸給自己,同時感官又以不同的接觸形式改變感知對象的形狀及變化軌道。

11.最主要的接觸形式是身體的碰觸,放大了就是身體撬動的工具對世界的碰觸。這種碰觸被稱為實踐活動,得益於工具,實踐效果加倍,人類可以更大程度地改變世界。「看」這個動作, 也是物理性的,也可以改變事物的運轉軌跡。譬如在量子狀態,觀測這個動作會改變數子的變動向量,因為「觀測」的動量不確定,所以就很難測准被觀測物的向量,這就是測不準原理。

12.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可以通過感官認識世界,也可以通過感官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及方式,是認識的事情。

三,認識和感官的關係——靈與肉的關係

1.認識以信息的形式存儲在感官里。認識是對一切感知物的信息。人可以感知自己,所以也能形成對自己的認識。

2.認識既然是一種信息,它就屬於物理範疇。實際上,認識也是一種物質形式。換言之,靈魂也好,心也好,意識也好,認知也好,都是物質的一種——一如生命體是物質的一種。

3.生命體的物理特殊性蘊藏於DNA中,DNA的特性是複製和遺傳,天然的具有保有自我的存續的自私性。這種自私性是一切價值觀的來源,也是一切人類社會活動的起因。

4.意識可以指導實踐,這引出以下問題:如何指導實踐?為什麼要指導實踐?實踐的目的是什麼?確定目的的標準是什麼?形成實踐的方法論是怎麼來的?方法論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充分意識到:人在物理特性上,是受DNA控制的。

5.DNA首要的作用,是形成「自我」的觀念。這一觀念一出現,就把人和世界、人和他人分割開了。分割開以後,人為了保有「自我」,繁衍「自我」,就生出了價值觀。價值觀就是取捨,取捨的原則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6.凡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就是好的;不利的就是差的。善惡出現了,美醜出現了。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看世界,把一切有利於自己存續的認為是好的,一切不利於自我存續的都認為是壞的。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人會懲惡揚善。

7.人實踐的標準,就是價值觀的標準。

8.人是意念和世界的一道橋樑,是媒介,是工具。意念因其價值取向,形成取捨,又通過方法論,放大取捨的效率,最終通過人體,把世界改造成適合自己的樣子。人一輩子所求,就是這樣一個安樂世界。

9.人是意念的一級高桿,工具是意念的二級槓桿,通過人體,撬動二級槓桿,放大效能,放大改造世界的程度。二級槓桿發展迅速,解放了一級槓桿。

10.意識既然是一種信息,能存儲於人體,也能存儲於其他載體。人體會死,其他載體未必會死。意念脫離了人體能夠獨存,人就實現了永生。但那時候的靈魂沒有了基因的驅動,實際上是一種執念。如果還能夠繼續透過其他感官去感知世界,也許會生出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11.感官是基因的奴隸,這是人的本性;也是意念的奴隸,這可能就是半人半神了。因為意念雖然一開始受制於人欲,但之後可能會進化成更複雜的存在,最終會有利他精神。人一生若不被基因控制,就會被意念控制,總之,人只是一種工具。

12.人會覺得幻滅,會覺得可惜、荒誕,是因為基因的存續會無妄,人會死。感官死了,一切意念的來源就沒有了,意念本身就會一腳踏空,出現巨大的幻滅。這也證明了所有價值觀的起因,都來源於基因。我們把基因抽走了,價值觀就懸空了。但是慣性還在,人會陷入自由落體狀態,會覺得空虛。空虛的時候想幹嘛?想要竭力維持自我的存續,證明自己的存在,要社交,要性交。

13.世界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心也是一種物。從表層看,人、心、物是三種事物,其實是一樣的。之所以會覺得是三種東西,恰恰是因為我們站在人的視角去看世界。心和物是一回事。

四,認識和感知物的關係——意識和物質的關係

1.意識來源於物質,意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意識反映了物質的某種形態,但不是全部形態,物質透過感官信息化(抽象)為意識。

2.意識在模擬世界,就像鏡子只能照出事物的一個面,意識也只能反映物質的一部分。意識是殘缺的世界,世界本身才是本源。

3.感官的第一層功能是收集儲存信息,第二層功能是分析信息,第三層功能是輸出信息。整個分析的過程,起點就是趨利避害,明哲保身。

4.驅動人行動的,第一個是求生本能,第二個是妄念。妄念屬於意識。人一輩子活在人慾與天理的博弈當中,不得解脫。

5.物質是一切的起因,那麼物質的起因是什麼呢?物質的形貌是什麼呢?物質的運轉規律是什麼呢?這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回顧整個生命的進化歷程(假設進化論是假的,就看當前不同的生命形態也行),人是應該有點信心的:草履蟲和人對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病菌和獅子對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說明生命具有某種可能性,也許有天,能夠進化出更多感官,能夠悉知悉見。

6.換個邏輯,人是否能夠透過工具——二級槓桿——去探索世界呢?或者,人把這個使命交付給其他物種——譬如智能機器人——怎樣呢?

7.或許現在就有一種存在,它超脫了一切生命形式,是人完全無法想像的,它已經掌握了一切真理了呢?

五,我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

世界觀:世界是唯物的。人屬於物,心也屬於物。人是意識和物質的媒介,其行動受基因和意識的指導。人既是信息的採集器,也是存儲器和處理器,更是信息輸出的通道。人認識的只是局部世界,唯有擴大感知範圍,才能更充分地認識世界。

價值觀:求知。

方法論:好方法加好工具。

2018/1/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白匠 的精彩文章:

TAG:日白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