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聲音是演員的第二張臉

聲音是演員的第二張臉

昨天,我的主題詞幾乎成了「聲音」:

中午聽到一則舊聞,說北京電影學院的王勁松老師拍了一部電視劇,製片方並未與其打招呼,直接就為他重新找人配了音,這件事讓作為演員的他非常介意;

晚上看了一部話劇,全體演員全程用的話劇腔,導致我全程無法入戲,看不到角色的情感;

看話劇回家看了一期《演員的誕生》,先是宋丹丹以葛優和姜文舉例,強調有個性的聲音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多麼重要,接著看到彈幕吐槽歐陽娜娜台詞太差,吐槽王俊凱的朗誦腔,以及誇讚周一圍的聲音好蘇好迷人。

一堆信息聚合在一起,刺激我好好想了一下「發聲與台詞」這件事。聲音與形體,是演員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工具,二者不可偏廢,不管角色有多麼強烈的感情,多麼深邃的思想,都需要藉助這兩把刷子來表現。如果一個一米八的演員,聲音只演出了一米四的效果,他的表現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由此可知,聲音非常重要。

這裡借著李老師表演課的課堂筆記,簡單聊聊國內演員常見的問題,以及可以喚醒角色生命的好的聲音的樣子。李老師在表演課上曾經提到,好的台詞一般來說應達到三個層次:

說清楚

說明白

有感染力

下面帶著我的一些觀察和思考,逐一聊一下。

1、發聲方法不過關是重要的障礙

雖說表演是門藝術,但前提是演員先得獲得基本的技術。這就跟炒菜可以變成廚藝,木工可以變成匠藝,但前提都得先學會基本的廚技和木工一樣。表演,光靠直覺和天分,是不夠的,唯有技術來幫忙引導,直覺和天分才可表現出來。這點用在聲音上也一樣。

在《表演者言》里,面對周迅這樣一位很有表演天分的演員,馮遠征給的建議也是,希望她可以再花些時間進行一段專業的訓練,尤其是聲音的訓練,倒不是要把她訓練到字正腔圓,而是教給她一些聲音設計的細節,從而讓原本就極具辨識度的聲音更有表現力

然而很多非科班出身的演員,發聲和台詞一關,常常比較弱,典型的問題便是發聲不到位,口齒不清,聲場太小,還聽不出重點,《演員的誕生》中鄭爽和歐陽娜娜都是現成的例子。當然,即便受過科班訓練,也未必就會好,比如導師劉燁,嘴裡永遠像含著些什麼。類似的例子太多啦,這裡便不再一一列舉。

GIF

這些含混的發音,常見的效果,便是觀眾聽不太清他們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聽著難受,總覺得聲音不幹凈,不夠清晰。或者好不容易聽清了他的發音,卻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啥意思,他想強調什麼。

前段時間蘭蔻請來俞飛鴻、袁泉、春夏三位女演員拍了一段小廣告,我當時因為對廣告語感興趣,便選擇閉上眼睛先聽了一遍。三位演員,都是不錯的演員。但當你屏蔽掉她們的臉這一表達工具,只聽聲音的話,三位表現力的高下其實還挺明顯的。差距之一在發聲基本功,差距之二,在台詞背後潛台詞的挖掘,這一點,已經屬於下面要講的了。

彈幕吐槽王俊凱朗誦腔的人的確不少

2、喚醒台詞的生命

李老師在課堂上比較愛用「喚醒」這個詞,是因為大家無論做動作還是讀台詞,都容易陷入走過場或俗套,未必真正領會動作和台詞背後的情感,因而也無法把角色的靈魂呈現給觀眾。

拿我昨晚看的話劇來說,所有的演員都受過科班訓練,發聲不成問題,個個字正腔圓,一派話劇腔、播音腔,但這些並不保證可以引著觀眾入戲。看戲結束後,我去請教了一同去看的教台詞的趙老師。他點醒了我一點,說演員並沒有說規定情境里的詞,台詞挖掘得不夠深,所以表達得淺了。用我自己的話翻譯一下,就是我只聽到話劇腔的好聽發聲,卻無法聽到這個聲音背後人物的情感。尤其是當士兵面對突然戰死的女友時,他的話,根本無法表現他的悲傷,讓你覺得女友的去世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男演員的注意力依然在發聲技巧上。這樣的話,技巧便成了他表達的障礙,而不是幫助他表達情感的工具。相信這樣的體驗,但凡多看些詩歌朗誦、主持大賽或國內話劇,大家都曾有過吧。你就覺得對面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美好的發聲機器,卻絲毫聽不到他們的情感,無法確信他真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相反,我們很多譯製片里也有翻譯腔,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表達人物的情感,無論是長影的一批配音藝術家,還是上譯的一批藝術家,翻譯腔變成了他們的表達風格,而非阻攔觀眾入戲的障礙,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深挖了人物,知道台詞背後的潛台詞,所以為了一聲喘氣、一聲哭、一聲笑都會練好久。

有個成語叫得意忘言,而這些困在話劇腔里的演員,則有點像「死於言下」。《演員的誕生》里,大家看著王俊凱的朗誦腔會齣戲,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好的台詞,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演員也可通過聲音的上揚或下壓,通過說話的節奏,呼吸的長短,來表達出豐富的潛台詞。隨便舉個例子,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袁泉在客串《後會無期》時的那句「喜歡就會放肆,愛就是克制」。韓寒後來在書里曾這樣描述袁泉的表演:

她對台詞節奏的把握極好,有的時候我在監視器里覺得該說了,她就是會多停頓半秒,結果效果更好。

袁泉在《後悔無期》里客串的戲份很少,但那句台詞的表達方式卻很有特點/感情

3、聲音是演員個性的重要標籤

第三期《演員的誕生》中,宋丹丹的主題便是聲音,她一再地強調,有個性的聲音有多麼重要,因而在周一圍出場後會誇讚。

聲音是一個人個性的重要標籤,就拿台上的三位導師來說,劉燁一直在放飛自我,所以說話時聲音也總是飄忽;相反,全場最嚴厲最在乎「表演」功課的章子怡,點評時則總是聲音下壓,語氣堅定。

章子怡被某些演員的表演尷尬到出雙下巴

如果說挖掘出台詞下面的冰山可以讓觀眾跟著演員入戲的話,個性的台詞則讓入戲的觀眾主動聚焦這位角色/演員,甚至可能愛上他。

回到我昨晚看的話劇,一部群戲,角色都穿著制服,又都是外國名字,即便坐在黃金觀眾席的我,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更無法愛上哪個。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說話都是一個樣子,而且都往刻板印象中的俗套里演,演單純男孩的就使勁往憨傻里靠,演激進男子的就賣力往憤世嫉俗里飆,所有的聲音形象都讓你覺得似曾相識,毫不新鮮。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聲音溫暖,有的聲音冷淡,有的人聲音總是高高地漂浮在空中,有的總是在極力往下壓,有的聲音雖小但底氣很足,有的聲音雖高卻顯聒噪,有的總是上氣不接下氣噠噠噠地說到停不下來,有的總是慢悠悠地仿若氣虛體虛。每個人說話時獨有的語調、節奏、語氣,都與其個性及彼時所處的情境息息相關。

何況,人本來還有一些生理帶來的聲音個性,比如音色,有的圓潤,有的清亮,還有的沙啞,有的厚,有的薄。而且還有結巴、大舌頭、鼻音重等特色。再加上地域方言的影響,有的分不清前後鼻音,有的分不清平舌翹舌,還有的分不清n-l,f-h。

再有,很多人說話愛加裝飾音,啊,哈,哼,嗯,呀。正是這些變數,讓生活中的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個性,這些大家也都懂,可是一到了台上,就好像給忘了,只剩下一門心思的話劇腔、朗誦腔。

李浩老師曾在課堂上帶我們閱讀曾國藩的《兵鑒》。曾國藩徵兵,可以聽聲識人,聽人識心,由著這一經驗,他寫了《兵鑒》。作為演員,不妨反過來,根據對角色情感的理解,來為角色設計各種聲音的細節,比如停頓、節奏、重音、語調,等等。我想,周一圍的聲音得誇讚,也正是因為曾是台詞教師的他,照顧到了這些。而那些偉大的演員,大都對於聲音的設計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比如《教父》里馬龍·白蘭度口中塞的麵包和他的義大利口音,又比如石揮在其一系列話劇和電影作品中的精心設計,他簡直如設計一首宏大的交響樂一樣,為台詞設計著漸強、漸弱、顫音、變調、主音、氣口等綿密的細節。

GIF

然而,最彰顯一個角色/演員個性的,其實還是台詞背後的思想/情感,言為心聲,觀眾想聽的是你的內心,而不只是你的聲音,想觸摸的是你的靈魂,而不只是凝視你的皮相,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想去你心裡看一看。所以無論怎樣設計聲音,終究是為了傳達那個抽象的思想/情感,為了表達那個人最幽微、真切的內心。如果沒有這些做支撐,大概便只剩下花哨的技巧賣弄了。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每次出入北電或中戲之類藝術院校時,雖然明顯感覺到裡邊的學生跟普通院系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看起來個個都特有個性,但他們校內的學生們相比,其實都差不多,我一向自認為辨臉能力算強,然而在這類院校,卻常常覺得千人一面,無論男生、女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幾個固定的模板(刻板印象),就連衣服、鞋子、品牌、髮型、香水的味道、講話方式好似都是設計好了的流水線工藝品。這種模式化的背後是什麼?我不敢細想。

最後,借用《表演練聲課》里的一段話,結束關於聲音的一番思考。

用於評估進展情況的標準,通常建立在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上:「你感覺怎麼樣?」而不是「聲音怎麼樣?」其最終目標,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通過嗓音來釋放自己。」愛麗絲·華倫經常強調的是:「我想了解你,而不是了解你的嗓音。」要知道,這種理念所發生的年代,正是「聲音美」仍然非常盛行的年代,正是聲音珠圓玉潤及發聲專業技能受到「俗眾」熱捧的時期。

本書中所介紹的嗓音研習方法,是為了解放天然的嗓音,並由此而提高發聲技巧,以滿足人們自由表達的需求。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書目:

《石揮談藝錄 演員如何抓住觀眾》之《舞台語》

石揮 著;李鎮 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演員圈 的精彩文章:

TAG:演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