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瑤的遺書說開去-談談如何正確認識疾病,如何正確認識醫療
在2017年3月,80高齡的著名作家瓊瑤,公開了她給兒女的一封遺書,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她在遺書中表達了如下願望:
「一、 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
二、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
三、不論什麽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嚥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
四、同上一條,不論什麽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她在遺書中又用單行獨立段落強調這麼一句話「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通讀其遺書,她對待疾病對待生死問題的態度竟然如此坦然如此豁達從容,不禁令人感佩與深思。。。。
無獨有偶,「專門與疾病與死亡較勁」醫療行業的醫生是如何面對疾病面對死亡的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項調查顯示,88%參與調查的醫生表示不願進行介入性治療,也不願使用機器來延長壽命。
肯?穆雷(Ken Murray)醫生曾在《醫生如何死亡》(How Doctors Die)一文中寫道,他所認識的醫生會選擇異於常人的死亡方式,往往避免使用自己為晚期患者開的治療處方。
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瓊瑤以及「專門與疾病與死亡較勁」醫療行業的醫生在面對疾病,面對死亡時,能夠如此坦然從容,豁然於生死問題呢?是不是值得你我深思一番?
2010年,由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醫學委員會組織編撰,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年綜合征管理指南》,給予老年病定義:老年病是指老年期所罹患的疾病或多發的疾病,通常可分為三類:其一是中青年可發病而老年人患病率明顯增高的慢性疾病,原因是由於老年期機體各種組織的老年性變化及其修復能力的減弱,導致臟腑、組織、器官等功能減弱,在老年期多發,如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腫瘤等不同專業相互滲透的疾病;其二是老年人在器官老化基礎上發生、與退行性改變相關的疾病,為老年人所特有,如鈣化性心臟瓣膜病、老年期痴呆、骨質疏鬆及白內障等疾病;其三是衰老使機體機能減退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如老年人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由此可見臨床上相當大的一部分疾病是老年性疾病,退化與衰老才是造成疾病的根本主因;
即使流行性疾病的發病與否最終也取決於個體的抵抗力能力的差異,其中也有密切年齡相關因素;
哪怕一個急性創傷,手術後的修復也與體質年齡,修復能力密切相關。
那麼年齡因素意味著什麼?退化與衰老又意味著什麼?
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退化與衰老意味著自然規律。。。。。。。
春夏秋冬、花開花落、新陳代謝,生老病死……大自然運行不停,人類萬物生靈就會遵循自然規律運行不止。。。。所以從最根本上來說,疾病是必然的,疾病是一種自然規律。
在此世界,只要是地球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其多麼高科技多麼高精尖,只要人力,物力,財力足夠,就能夠被人類意志所隨意掌控制造。
而作為自然界一員的人類本身之生老病死,內在過程其實是自然規律,絕無可能被人類意志所隨意掌控,否則即是違反自然規律,退一步講即使從生命哲學上來討論也絕無可能----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黔首草民,沒有誰逃脫得了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秦皇漢武概莫無病,亦概莫無死。而因為妄想長生不老葯,服用丹藥補藥暴斃性命者倒是比比皆是,史不絕書。
所以醫生所對抗的其實不僅僅是疾病本身,對抗的其實更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當然最終無法被戰勝被逆轉,所以人類的醫療註定是有其局限的。。註定不可能是萬能的。。因此疾病治療的最終收穫往往是好轉,是減輕而不是徹底治癒。
所以在西方,首位分離出結核桿菌的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在東方,我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其語錄中表達「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醫生只能治病但治不了命,我自己心肺功能不好,已經收到了馬克思的請帖,但這怪不了醫生,非要怪只能怪自己年紀大了,身體衰老了,年輕時期又抽煙過多。。。你們對待醫生的態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要愛護尊敬他們。。。」
然而社會普通人群,尤其在文化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當中,如果對疾病的長年累月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因素,對疾病的退化與衰老影響因素,對於疾病,對於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屬性,對於醫療必然存在的局限性,認識遠遠不夠,那麼其造成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1,對待疾病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端正的,正向積極的心態,造成一定程度心理不健康,進而心理影響生理,形成惡性循環。
2,病急亂投醫,在主觀上往往產生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傾向,容易在疾病基礎上,再次造成醫療性損害。
3,急於求成,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造成有限的醫療資源非常令人惋惜的浪費。
我這裡有一個數據:經合組織曾將其成員國(全部是發達經濟體)從1970年至2014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和人均醫療開支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美國的人均醫療開支增長最快,但是人均預期壽命卻增長最為緩慢。
4,對於醫療抱有完全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值,認為醫療對於疾病應該無所不能,是造成醫患矛盾,一個相當普遍的原因。
5,其中第1,第2,第3點亦加劇了醫患矛盾。
由此可知,幫助社會廣大人群正確認識疾病,正確認識醫療,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哲理性問題,更是一個有助於患者採取正確態度,避免過度醫療性損害的問題,也是一個建立更為和諧醫患關係的問題,更是一個有助於更高效率醫療體系的問題。。。可見其有多麼重要。。。。
所以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的瓊瑤女士的遺書公開信開了一個好頭。。。當然其醫療上的具體願望尚有待於商榷:我想,對於疾病對於醫療,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子曰:過猶不及。。。認為疾病完全可以被掌控,認為醫療無所不能而造成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固然不可取;而認為人類對於疾病毫無干預能力,醫療毫無價值,絕對放棄檢查,絕對放棄治療同樣更為不可取。。。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固然無法逆轉,但是大量疾病的好轉,減輕,少量疾病的治癒,衰老的延緩,益壽延年是不是人類所孜孜以求的呢?答案當然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醫療的價值所在。
然而有鑒於目前社會廣大人群對於疾病對於醫療普遍認識有所偏頗,存在著較為普遍的過度傾向。。並且已經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那麼瓊瑤女士,這封遺書公開信中所表達的,她對於疾病的必然性,對於醫療必然存在局限性,這一方面的正確認識,以及對待疾病的良好平和心態,顯得尤為值得大家感佩與深思。。。而這正是本文深入闡述的目的所在。。。。
TAG:濟世慈航方舟普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