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艾灸療法調理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風濕性關節炎廣義上應該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關節炎在我國的中醫研究裡面可以歸結為「痹症」範疇。骨性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或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僵硬、積液、腫大伴有活動受限
中醫認為,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虛、淤、濕、熱,而精血虧虛、肝腎陰虛是發病的關鍵。病位在筋骨,與肝腎密切相關。病性多為本虛標實,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本虛為主。用艾灸療法來調理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對症以下八大穴位:阿是穴、膝眼穴、鶴頂穴、曲池穴、足三里穴、血海穴、肝俞穴、腎俞穴。今天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阿是穴
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人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式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
2、膝眼穴
膝眼,經外奇穴。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分內、外膝眼,共兩穴。艾灸此穴具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的功效。
3、鶴頂穴
4、曲池穴
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艾灸此穴有抒壓和解除疲勞,疏風清熱等作用。
5、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6、血海穴
血海,屬足太陰脾經。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艾灸此穴有補血養肝、滋潤皮膚、瘦腿、治療雀斑、月經不調、痛經、貧血、腹痛等作用。
7、肝俞穴
肝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此穴有治療胃腸病、脊背痛、皮膚粗糙、老人斑、失眠等作用。
8、腎俞穴
腎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的背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後可艾灸足部湧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所有關節炎患者早日康復!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TAG:瀕湖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