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從50mL/天追到1000mL/天,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餵養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看看這位媽媽是如何制定追奶方案的。
本文共1865個字,預計5分鐘讀完。
文/鄭寰
GIF
一位媽媽,由於產後早期被「奶粉」帶走了「訂單」,所以導致後續的產奶嚴重不足,以奶粉為主要食物。而且孩子有嚴重的乳頭混淆,吃奶很疼痛。
在產後20天,她在朋友處獲得了追奶的方法,打算用接下來的一個月的時間來追奶。
產後20天
至接下來一個月
目標:全母乳餵養
目前狀態:幾乎全奶粉餵養
存在問題:奶量不足,含乳疼痛
方案執行期限:一個月
方案:吸奶器吸奶代替奶粉
她原本在用的吸奶器,每次用完,乳頭都紅腫疼痛。由於這款吸奶器的吸力太大,在最初開始使用的幾天,還能吸出一些奶,但是沒幾天時間,一吸奶就疼。這款吸奶器,顯然是不適合的。
於是,她網購了一款吸奶器,為了更有效率,她選擇了雙側電動吸奶器。測試以後發現:第一,這款吸奶器不疼,很舒服;第二,吸出來的奶很少,每次只能鋪瓶底。她在第一個24小時,把所有吸奶的量加總在一起,也只有50毫升。
於是,她調整了方案,由吸奶器吸奶,改為「吸奶器刺激+吸奶」+手擠奶。每次吸奶器吸完,她就用手擠奶再擠五分鐘,這樣,她發現每次收集到的乳汁可以多5-10毫升。
其實斯坦福大學的Jane morton教授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她將單純用吸奶器的組和吸奶器+手擠奶組放在一起比較,發現後者的擠奶量有顯著的增加。
媽媽為了放鬆,會在吸奶的時候看電視劇。她還關注了一些母乳餵養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這些平台上經常會曬一些媽媽追奶成功的案例和故事,這對她的幫助很大,給了她很大的信心。
每天,她把一整天吸出來的乳汁,儲存起來,她開心的發現,每天存下來的奶量都有進步。第二天,她用這個存下來的奶,替代奶粉給孩子瓶喂,同時保持對孩子的親喂。
圖片來自育己社區追奶打卡群
最最辛苦的還是夜裡,因為孩子那時候不吃夜奶,所以她只能晚上起來用吸奶器吸奶。吸奶器的聲音很響,所以她只能躲到洗手間里去吸奶。那種深夜裡孤單的感覺,至今她都還記得。
好在,她在社群上認識了一些一起追奶的媽媽,她刷社群朋友圈的時候會看到這些媽媽在她二十分鐘,四十分鐘之前剛剛起來擠奶過了。這很鼓舞她,她覺得不孤單,她是有戰友的。
此時,孩子的含乳還是很疼,每次含上去的那一下都很要命。但是說真的,即使是這樣刻骨銘心的疼痛,當時的她也都覺得「習慣」了,並且「為母則剛」真的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在那個時候支撐著她保持著親喂。乳頭上,有潰瘍小白點,衣服碰到都很疼。但這一個月里,她不想放棄。
為什麼不選擇直接減少奶粉,而選擇吸奶器吸奶呢?她有自己的考慮。因為她的奶量相差太大了,而且幾乎沒有奶陣的感覺。她對於減少奶粉心裡沒底,她寧願自己辛苦一些,但是不希望孩子冒險。
在快到20天的時候,她冰箱里的「存奶」已經越來越多了,吸奶每次能達到80-100毫升,有時候看完一集電視,瓶子就滿了。她越來越多的採用親喂,減少吸奶器的使用。
有一天,她因為產後惡露長時間沒有結束,而服用了醫生開的一種哺乳期不能使用的藥物,醫生建議她停奶一天,她把吸出來的奶裝在了一個鮮奶瓶子里打算丟掉。一整天下來,她驚呆了,就在她開始追奶的第20天,她一共存了1000毫升。
從第一天的50毫升,到第二十天的1000毫升,這簡直是太勵志了。
此時,她希望丟掉奶粉!然而,最後一瓶奶粉真的很難丟。那幾天,她總是在糾結。孩子的情緒也不太穩定,好像差這一頓奶粉,就會哭,她的情緒也很焦慮。
有一天,她去她婆婆家裡,婆婆對她追奶的過程並不是很清楚。她婆婆母乳餵養大了兩個孩子,乳汁充沛,也非常支持母乳餵養。但是,看到孩子在哭,婆婆就擔心的說,給孩子泡點奶粉吧。老公也說,給他泡點奶粉吧。也許就是這一剎那,她突然覺得很委屈,我這麼辛苦從50毫升追到現在,你們怎麼能這麼輕易的讓我加奶粉呢?她一生氣,就把奶粉丟到了垃圾桶里。從此以後,她們家再也沒有買過奶粉。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到的是:
追奶技巧
第一:如果你使用吸奶器,一開始的磨合你要耐心
每次吸奶器吸完了,再用手擠,還能擠出一些。多排出一些奶是一個重要目標。產奶的多少,取決於從乳房裡移除的多少。當然,這移除,最自然和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嬰兒的吸吮。但是,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做這個工作的話,我們可以藉助吸奶器或者手擠奶來幫助乳汁的移出。
第二:你多久擠一次,遠重要於你一次擠多久
乳房的產奶能力是動態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你問我,6個小時擠出60mL,那3個小時豈不是只擠出30mL了?其實你的乳房產奶不是始終勻速的,事實上,你製造的頻繁的「供不應求」的現象,會使得乳房和大腦都加緊生產,提高生產速度。
第三:心態的放鬆
追奶的時候,看看電視劇聽聽音樂等,可以讓你放鬆。
第四:確保寶寶的含乳是正確的
我們將在第三篇的第一章詳細論述含乳。如果孩子現在吃奶會造成你乳頭疼痛或者變形,那麼你很有必要去第三篇了解一下。這很重要,方法錯了,再努力也可能於事無補。
TAG:育己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