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很多人分不清元書紙和毛邊紙,以我現有的知識,分享一二。

這兩種紙都是竹漿做的,都是竹紙,並且大多是毛竹。只有四川的毛邊紙,大多是用慈竹做的。也有些地方用苦竹和水竹做的,量比較少。

毛邊紙:毛邊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稱呼,一般指江西、福建和湖南所產的本色竹紙。傳統做法一般採用生料工藝,即通過長時間的石灰腌漚來實現纖維軟化、去除雜質的目的。生料工藝是指製漿過程中不蒸煮,只用石灰腌漚,一般所謂的「湖塘料」做法,腌漚的時間比較長,一般在兩個月以上。當然也有部分地區是採用蒸煮工藝的,一般做漂白的都要經過蒸煮,否則是很難漂白的。關於毛邊紙這個名稱的由來,較多的書法是「毛晉「說。因明代大藏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故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這個說法後來被證明是不成立的,因為在萬曆年的書中已經發現有「毛邊紙」這個詞了,而毛晉是天啟、崇禎年間人物。毛邊紙的名稱近些年有些泛化的傾向,儼然成了竹紙的代言詞了。某寶上不管機制的、手工的,只要含竹漿的都稱毛邊紙。而且越粗糙的被說的越傳統,所謂純手工製作,就一定是粗糙的嗎?

毛邊紙漚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四川傳統手工毛邊: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一般指富陽、蕭山一帶所產的一類本色竹紙,採用熟料工藝,主要依靠蒸煮來實現軟化纖維、去除雜質的目的。關於元書紙名稱的由來,較流行的說法是皇帝「元祭」時用以書寫祭文而稱「元書紙」。元書紙跟毛邊紙工藝的區別主要在浸漚跟蒸煮上,元書紙是採用清水浸漚竹料,一般是十多天,然後漿上石灰堆放一兩天之後上鍋蒸煮,即所謂熟料法。高溫蒸煮不僅僅縮短製漿的時間,對去除雜質,凈化纖維有很大的幫助。元書紙還有一個特色工藝是淋尿,就是蒸煮後洗凈石灰,放到稀釋的尿液里浸一下,然後用甘草四周覆蓋堆放,利用溫度的升高使其達到軟化纖維的目的。現在看來,如果蒸煮到位,堆放時間延長,並無必要非要這道工序,目前也慢慢的不用了。

市面上常見的小元書: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從紙質上來看,毛邊紙一般較緊實挺括,元書紙則松厚綿軟。個人認為這跟製漿工藝是否蒸煮有關。一般蒸煮的熟料會綿軟,生料則比較硬實。至於生熟、墨色等方面,則每家紙坊都不同。一般純竹漿做的紙,墨色會比較好。兩種紙都有高中低檔之分,籠統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沒有實際根據,範圍太廣也沒有可比性。

蔡氏紙坊特級元書: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元書紙和毛邊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指南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春聯36對,滿紙優雅!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