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麻省理工設計出一種人造突觸晶元,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麻省理工設計出一種人造突觸晶元,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麻省理工設計出一種人造突觸晶元,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Technews科技新報】儘管科技已經如此進步發達,但對於那些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讓電腦模擬大腦活動仍是一項龐大的任務,如果硬體能夠設計更像大腦的硬體,那麼管理起來將會更容易。

是的,大家都是這麼想的,那麼話說回來,究竟這個「期望」有多麼困難?日本研究單位 5 年前就曾經進行過一項大腦活動模擬測試,這個運用世界上最強大超級電腦之一所進行的例子應該能作為一些參考。

在 2013 年時,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運用超級電腦「京」(K computer)進行的對大腦活動的模擬測試;「京」一共使用了 82,944 個處理器和 1 PB(約 1,000 TB)主存儲器,幾乎相當於當時 25 萬台電腦的運算單位。

而這樣一台電腦為了模擬大腦中 10.4 萬億突觸所連接的 17.3 億神經元活動的 1 秒鐘,就花上了 40 分鐘;儘管聽起來已經非常厲害,但事實上是,這一切仍只是大腦活動中的百分之一。

即使是現在,大腦仍是比任何電腦都還要更為強大,它包含著 800 億神經元和超過 100 萬億個神經突觸,隨時都在控制訊息的通過,相較之下,目前電腦晶元仍是以二進位語言在傳輸訊號,每一條訊息都以 1、0 在進行編碼。

科學家認為,如果晶元運用類似突觸的連接方式,電腦使用的訊號將可能更加多樣化,進而實現「突觸式」的學習。

在大腦中,突觸負責「管理」訊息的傳遞,而神經元則會根據穿過突觸的離子數量和種類來動作,這些都幫助大腦識別模式、記住事實並執行任務;科學家將這種新興研究領域稱為神經形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

迄今為止,想要讓晶元擁有這種學習方式已被證明是困難的,但 ScienceAlert 報導指出,隨著麻省理工(MIT)工程師成功克服障礙設計出一種由硅鍺(SiGe)製成的人造突觸晶元,未來「突觸式」學習的發展將有可能達成。

過去神經形態晶元的設計是使用非晶體作為「開關媒介」,分隔開兩個導電層以起到突觸的作用。但這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定義結構性的傳播路徑,信息就會有無數的路徑可以傳遞,而這帶來晶元的不一致及不可預測性。

為了避免非晶體為晶元帶來的不均勻性,團隊創造了只有一維通道的硅鍺晶格,確保離子每次流動時都使用完全相同的路徑,接著團隊再使用這些晶格打造了神經形態晶元,就像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電流一樣,這種晶元也可以精準的控制其中流動的電流強度。

團隊計划下一步將實際打造出能夠執行手寫辨識的晶元,最終目標則是創造攜帶式神經網路設備。在 Kim 看來,這項研究就像一塊墊腳石,帶領人們走向生產真正的 AI 硬體目標前進,「我們希望最終能以一個指甲大小的晶元,來取代巨大的超級電腦。」

這項研究已發布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中。

(首圖來源:pixabay)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Technews科技新報

因緣際會下進了媒體業,只是塵世中一個迷途小書僮。 喜歡新奇的事物,希望讀者看了自己的報導覺得有趣。 每天都會在寫稿讀稿中多學到一些東西。

Latest posts by Nana Ho

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News 的精彩文章:

批欠缺監管,北歐最大銀行禁員工交易比特幣

TAG: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