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閱讀成為停不下來的事 薦書·Jim Trelease《朗讀手冊》

讓閱讀成為停不下來的事 薦書·Jim Trelease《朗讀手冊》

這裡有皮亞傑,但不只是皮亞傑。

讀書,是我們赤手空拳來到這個世界上,手裡能拿到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摧毀無知,打敗貧窮和絕望。沒有它的幫助,生活也許會把我們一點點吞噬。

暖光燈下的閱讀

2016年9月,Sue開展了Read-aloud項目,即7:30起,各位外教輪崗去圖書館,為孩子們朗讀各類英文原版童書。Sue是我所認識的最優秀的外教,與她在同一個班級共事,看到的是細緻入微的教學點滴。每天的閱讀時間,她會刻意關閉教室燈,搜索壁爐的視頻,伴著木柴發出咔噠咔噠的聲音,她像童話故事中的祖母,孩子們也抱著蓋毯和枕頭簇擁在她的膝頭,聽著故事娓娓道來。

我也正是那一年第一次捧讀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的《朗讀手冊》,Sue的行為和第125頁朗讀要領的內容非常相似:在學校朗讀時,讓小朋友圍成半圓,你坐得稍微高一點,好讓後排的孩子能看到圖畫;因為教室中的其他學生會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在朗讀時,可以調暗燈光……我因此很自然地問她是否借鑒了這本書中的閱讀策略,答案是沒有。

Sue是一位來自英格蘭南部的女士,自帶一份英國人的矯情,凡事追求儀式感,她只是回憶著童年倚靠在壁爐跟前的祖母身邊,靜靜聆聽故事的場面,並將之帶到教學中來。一個是孫女的回憶,一個是父親的嘗試,親子教育是自發的,具有巧合性。閱讀教育顯然不是建構在閱讀之前的,所有的規則、方法皆是在經驗中逐漸形成。Jim還有一個身份——兩個孩子的父親,自1979年自費出版一本宣傳朗讀重要性的小冊子後,他便奔走於美國的50個州,全面致力於推廣「大聲為孩子讀書」。

不期而遇的收穫

小倫納德·皮茲(Leonard Pitts Jr.)在獲得普利策評論獎後在《邁阿密先驅報》(Miami Herald)個人專欄中致謝自己低學歷的黑人母親。因為沒有經濟能力供養兒子參加高額費用的補習班,她選擇用傾聽、熱情和朗讀親自教育孩子,而這份低投入卻獲得了超乎預計的收效。

蘇珊和塔德·威廉斯的一雙兒子在2002年與40萬學子一起參加了ACT(相當於美國高考)獲得滿分,消息一經傳出,他們被問得最多的就是:他參加了哪些考前培訓班?而事實上,從嬰孩時期開始,這對夫婦就讓兩個孩子參加了一項免費的課程——家庭閱讀。而這兩個實例絕非偶然,一項對15萬四年級學生的全球調查顯示,父母「經常」在家為孩子朗讀的學生比那些父母只是「偶爾」為他們朗讀的學生,成績要高出30分(第37頁)。

直到7歲才正式接受閱讀指導的芬蘭孩子,足足比美國晚了兩年,卻仍然在九歲超過了美國兒童,擁有全世界同年兒童中最強的閱讀能力,他們的閱讀高分正是對那些認為學習越早效果越好的人來說是當頭棒喝。

非常有趣的是,被視作文明先驅的美國在教育上也會頭腦發熱,給孩子參加補習班、早教並非只是中國特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症屬於全世界的父母。其實,大部分的父母都真誠地想要做好這份角色,他們用消費的方式為孩子創造最優渥的生活環境,會給孩子買最健康的純天然綠色食物,穿大牌童裝,去全球旅行;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理由購買各種智力開發玩具,再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並安慰自己「付出總會有回報的,哪怕是百分之一」,卻主動放棄嘗試最簡單的方式:為你的孩子大聲讀書。就像明知道早睡早起,每天堅持喝八杯水,鍛煉三十分鐘就能一定程度上換得健康,卻偏偏不能堅持,反而選擇了吃滋補品的迂迴曲折之路。

寫到這裡,想起Sissi打開這本書時的欣喜,她可能是周圍唯一沒有讓孩子進行早教的媽媽了,也感謝遇到這本支持自己的書。她被那位能夠堅持3000多天為孩子朗讀的父親感動到了,甚至計劃著新年為孩子朗讀100天的計劃,暗笑著:說不定真能省下一大筆補課費呢!

經濟學的考量

的確,如果現實地將培育一個孩子當作一項投資,著名的《80/20法則》(Pareto Principle)常提醒商業管理者的,不能站在 「起跑線」 這個角度看問題,只想著 「投入」了多少時間、精力、金錢就驕傲自豪了。一樁投資,重點是 「產出」 :凡事從 「效益、回報率」考量,這才是善經營之人乾的事兒。為人父母的也可以用二八法則思考:帶領孩子愛讀書、讀好書,是家長和社會很小一部分投入和努力,卻是下一代成長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父母親也會提出,給孩子買足量的書,置辦家庭圖書館不就能夠培養閱讀興趣了嗎?以前也有家長會問我,為何給孩子買了那麼多書,偏偏不愛去翻看。書中的這段話也許能夠解釋:

說到底,父輩的生活方式,在閱讀中的出席,足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這是「美國教育類院校指定教材」,也是一部值得推薦給教育者與父母的書。它不是教孩子「如何」閱讀,而是教孩子「渴望」閱讀。書中既有對大聲朗讀的呼籲,也有指導家庭朗讀、家庭閱讀對策略指導,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秉承著培養「學生」而非「考生」的教育態度,我也在課堂中刻意為之——有意捧著書籍在教室里,為了讓學生真實地「看見」他們的老師也在閱讀。這是我帶過的第三個班級,也是閱讀氛圍建立得最濃厚的班級:搭起帳篷,抱著軟枕,趴著、躺著、藏在桌下讀書……當然外教也是功不可沒,我也從中受益無窮,演繹成了習慣,每天額外增加了教室里至少三十分鐘的閱讀。

美國教育的窺見

這本書是一位美國父親對社會與教育的真實地剖析,也是我們對美國的洞見,外國的月亮也並非想像的圓。

僵化教條的教育,這種情況不只局限於中國。美國的教育同樣也是推行著「唯一答案」,強調「知識的貯存」,因為這些具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沒有標準,不便於打分。

前文說到給家長們會向蘇珊諮詢好的考前補習班。事實上「望子成龍」早已不是中國的專利,在叢林法則的現實面前,美國家長也患有焦慮症,並紛紛為孩子報輔導班。《紐約時報》還報道說,補習輔導行業也開始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在美國大中城市擴張。很多孩子兩三歲就被父母送進了輔導班學數學、學閱讀,中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甚至我們以為只會發生在中國的那種「凌晨一點開始排隊報名培訓班」的不可思議的行為在美國也會發生。

習題卷子原本是為了查看學生在課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以便老師進行個別指導。然而美國教師對「題海戰術」也趨之若鶩。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所做的習題卷子的數量與孩子最後的閱讀水平居然毫無關係。但是,許多學校仍然一意孤行。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地區的教育局竟建議校長, 一所 500 名學生的學校每個月應準備好 6 萬張紙,用來印習題卷子。

書中哈佛大學招生辦、一個工作了三十年的負責人說的話:「經過不讀書,卻是強化培訓讀死書的摧殘,我每天只看到越來越多的新一代,焦慮,疲憊,睡眠不足,被評判,被考試,身體上超重,精神上營養不良。這些孩子的臉上,像剛從強化營里走出來的倖存者一樣,有一種迷茫和震驚的表情。」

作者簡介

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 ,1941—)

美國閱讀研究和推廣專家。育有一兒一女。曾經作為擔任撰稿作家及畫家任職《春田日報》(The Springfield Daily News) 20年。其間,他以志願者的身份每周去社區學校,跟孩子談與自己職業相關的話題。

從1979年到2008年間,他在北美各地、致力於教育和閱讀的推廣,30年內演講次數超過2500次,備受社會各界讚譽。

1989年,Jim被國際閱讀聯合會評為20世紀 「80年代對閱讀推廣最有貢獻」 的八個人之一。

2008年他結束了最後一場公眾演講,決定退休陪伴家人,但仍在運營著網站:

www.trelease-on-reading.com

讀 書札 記

這本書不是教孩子「如何」閱讀,而是教孩子「渴望」閱讀。「我們教孩子去熱愛和渴望,遠比我們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而提早開始學習技能性的知識如識字,早未必好。

Chapter 1.

或許只有童年讀的書,才會對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孩提時,所有的書都是預言書,告訴我們有關未來的種種,就好像占卜師在紙牌中看到漫長的旅程,這些書都影響到未來。

讓孩子成為「終身閱讀者」,朗讀讓孩子把書本、印刷品與愉悅划上等號。

閱讀定律一:人類是喜歡享樂的。如果一個孩子很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只遭遇到無趣,那他的自然反應就會是迴避。

閱讀定律二: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你讀得越多,就讀得越好。閱讀與背景知識互相滋養。辭彙量越大,讀起書來越容易理解;理解的越多,讀得越多,辭彙量越大。

Chapter 2.

所有的嬰兒出生時都是平等的,沒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確實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是儘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買來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的?

書籍Book: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書,在書里寫上自己的名字;

書架Book Basket:並將它們放在可以最常被使用到的地方,例如廁所里、餐桌旁;

床頭燈Bed Lamp:大多數的孩子為了能晚一點睡覺會願意做任何事,即使是閱讀。

Chapter 5.

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續默讀

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拋開一切、專心閱讀

DIRT(Daily Individual Reading Time)每天個人閱讀時間

SQUIRT(Sustained Quiet Un-Interrupted Reading Time)持續不受干擾的閱讀時間

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自發性自由閱讀

一 道 心 理 學 甜 品

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學習動機。在一項研究中成績最好的五年級學生的父母是權威型家長。這些兒童有很強的求知慾,熱愛學習。他們喜歡挑戰,並樂於自己解決問題。專制型的父母在孩子做作業時陪讀,對孩子密切監督,依靠外在動機激勵孩子,往往這類孩子的學業成績較低。放任型的父母不關注、也不在乎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孩子的學業成績同樣也較低。

——G.S.Ginsburg & Bronstein,1993

皮亞傑的約會∣Sissi & Emo

這裡是以心理學專業視角養娃的Sissi和孩子王Mis Emo的自留地。皮亞傑觀察自己的孩子創立了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我們觀察兒童與世界,分享札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