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棉襖,沒有暖氣,古人如何過冬?
現代人都在冬天瑟瑟發抖了,古人的經濟和居住條件遠不如今天,又是如何在寒風呼嘯的冬天取暖的呢?
窮人穿褐 富人穿裘……
禦寒方式千萬種,服飾禦寒最靠譜
棉花是宋朝才開始大面積種植的,在棉花普及之前,以絲、麻、葛為代表的保暖填充物是市場主流,當時的「布衣」就是麻布衣物。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里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是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的短衣,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
唐宋時期,專門有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作「紙裘」。原料一般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而成,質地堅韌且造價便宜。
有錢人則用裘作為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
花式炭火取暖方法
沒有好的禦寒衣物,炭火自然就成為了最普及的禦寒物品,那麼如何更好地使用炭火呢?
燎爐
考古學家們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古人有用火塘(挖個坑,丟點炭,簡單快捷又方便)取暖的遺迹,到了先秦時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便有了使用青銅器具裝炭火取暖的記錄,叫做燎爐。
手爐
燎爐再縮小一點,就成為了另一件取暖神器:手爐。手爐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提供類似於「暖寶寶」的功能。
熏爐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製成的貯火器具,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把熏爐稱為「別春爐」,有詩為證:「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
湯婆子
宋朝還有一種特殊的取暖用具,叫做「湯婆子」,類似於熱水袋。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現代,湯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住所禦寒 科學實用
說起調節室內溫度,現代人通常採用的設備是空調,殊不知,聰明的古人也有辦法調節室內溫度。
「太陽能」取暖
很早以前,人們發現光照可以取暖之後,蓋房子的時候都會讓房屋的門口朝向南方,這樣可以讓陽光直射到屋內。
秦宮的「壁爐」和「火牆」
所謂火牆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真箇大殿。
漢代的「溫室」和「椒房」
漢代宮殿以花椒取暖,皇宮中有專門溫室殿,牆壁上塗著花椒和泥土。
火炕取暖
普通的百姓則會在家裡置一些簡易的火炕。
食物保溫 養生驅寒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人在冬天裡,對於食物的保溫,以及利用食物驅寒的方法更是必不可少。
古人為了禦寒,會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
現代的電飯鍋有保溫功能,而古代的「溫鼎」同樣具有保溫功能。
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保暖,當時的人們早已發現了酒抗寒的這一特點。
古人還是很有智慧的,我們就不要「替古人擔憂」啦,當然,即使處在現代的我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了哦!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