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和恭親王曾親如同胞兄弟 為何最終卻反目成仇?

咸豐和恭親王曾親如同胞兄弟 為何最終卻反目成仇?

道光皇帝在擇儲的問題上,確實費了不少腦筋。在道光看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兩人各有所長,都具備繼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資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個,道光最終必須面臨抉擇,舍其一而取其一。

關於道光最終敲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

第一種是《清史稿·杜受田傳》中所記載的「南苑校獵」事件。各個皇子均在獵場中大顯身手,惟有奕詝一人兩手空空。事後,奕詝依師傅杜受田的教導,向道光表示不願意在萬物繁育的春季傷害生靈。道光聽聞後,對奕詝的仁慈之心大加讚賞。

第二種說法,見於《清朝野史大觀》中。道光年老衰病,有一日同時召見兩位皇子,考察二人的能力。奕訢屬於被自己的師傅卓秉恬坑了,卓教他「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奕訢在父皇面前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對國政的看法。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技高一籌,教他不談國事,只跪在地上痛哭祈求道光病情好轉。道光皇帝對此非常受用,便決定立奕詝為太子。

前面兩個故事所想表達的,無非是咸豐帝繼承大統有些取巧的意味。不過實際上,雖然奕詝能力不及奕訢,但他有許多奕訢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在道光在世的皇子中,奕詝既是長子,又是孝全成皇后所出的嫡子。雖然清朝皇位傳承沒有立長立嫡的規定,但這也是每一任皇帝立儲之時,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誕下奕詝的孝全皇后很年輕就去世了,當時奕詝還不滿10歲。也許是因為覺得自己太過虧欠這對母子,道光終其一生未再立後,同時也對奕詝這個從小喪母的孩子做出一些補償。

由於奕詝多年來受老師杜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為人處事光明磊落,挑不出他一點毛病來。所以想要廢長立幼,便沒有正當的理由。道光去世前十天,病情加重無法親政,便命令奕詝代閱奏章,幾乎是明示了自己立儲的決定。

然而,道光性格實在是優柔寡斷,心腸太軟。他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選擇了奕詝,卻又擔心這樣對奕訢不公平,不希望奕訢因此而太過失意。權衡之下,道光最後在同一張紙上寫了兩句話,一句是「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另一句是「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這沉甸甸的九個漢字,就此埋下了奕訢半生跌宕、幾番起落、幾許浮沉的伏筆。

道光覺得,這是他能為兩位愛子做出的最好安排,兩邊都不辜負。但可以想像,當道光龍馭上賓後,御前大臣和軍機大臣開啟鐍匣,宣示御書時,想必兩位皇子的心中都很不是滋味,均以為父皇辜負了自己。

奕詝這麼多年來一直賣的是「仁孝」的人設,那麼即便當上了皇帝,也不得不尊先帝遺命。因此咸豐即位後不久,便依照道光的遺詔賜封了奕訢,號為「恭親王」。

道光生於帝王家,擅長平衡之術,因此臨終前,也要在自己兩個兒子間平衡一番。不過,道光當了三十年皇帝,不會不清楚,這世界上任何權力都可以平衡,惟有皇權是不能平衡的。若定要在皇權之側放置一個能制衡到它的權力,兩者不可能永遠和平相處,最終不鬥個你死我活不會罷休。

熟習帝王之術的道光,卻做出如此部署,其實也有他自己的考慮。一來,大清當時內憂外患重重,若奕訢之才能夠被奕詝所用,對社稷有所裨益;二來,道光看著兩個孩子從小長大,認為以奕詝之仁、奕訢之義,斷不會發生同室操戈之事;此外,道光自信的原因,還由於他留下了一道調和兄弟矛盾的保險——孝靜皇貴妃。

《清史稿》的后妃傳中,對孝靜皇貴妃的一生進行了如下記載。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女。後事宣宗為靜貴人。累進靜皇貴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歲,妃撫育有恩。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咸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謚,曰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葬慕陵東,曰慕東陵。穆宗即位,祔廟,加謚。光緒、宣統累加謚,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

靜妃是奕訢的生母,在後宮中地位僅在一人之下。因此孝全皇后崩逝以後,道光雖未再立皇后,但實際上靜妃已是實際上的六宮之主。也正因如此,道光交給了靜妃一個任務,就是撫養奕詝這個年幼喪母的稚子。

對靜妃而言,這無疑是一份十分尷尬的工作。奕詝雖是黃口之年,但已經懂事,對過世的的生母有孺慕之思,就算對養母如何尊敬,也會有一層隔膜,永遠不可能將靜妃當成親生母親看待。

況且日後道光立儲,奕詝就是奕訢最大的競爭對手,若撫養此皇子稍有差池,便會引火燒身,墮入萬劫不復之地。於是十年以來,靜妃一方面盡心儘力地撫養奕詝長大,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把控好與這位養子之間的距離。

道光做的這個試驗非常成功。奕詝受到靜妃悉心照顧,又與奕訢年齡相仿,兩人曾一度不分彼此,猶如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奕詝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即便後來因爭奪儲位,與奕訢產生過衝突,但在登基之後,奕詝依然尊靜妃為「康慈皇貴太妃」,讓其遷居壽康宮。太妃雖無太后之名,但實際上,咸豐帝已經是以太后的規格來對她進行奉養。

道光將靜妃視為平衡奕詝和奕訢兄弟的關鍵人物,在咸豐即位之初,她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咸豐一開始對這位弟弟非常關照,也頗為重視。咸豐三年(1853年),咸豐甚至命奕訢入軍機處,算是遂了道光的遺願,給了奕訢一展才華的機會。

可惜的是,權力是源自人心的觀念,有人的地方便有權位,權位代勞了鬥爭,而帝王家尤甚。

道光希望靠靜妃一人來永遠維繫奕詝與奕訢的兄弟情,未免把人心想得太美好了。

太妃與太后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歷史上也沒有過先帝側室、皇帝養母被尊封太后的先例,但靜太妃自承撫育奕詝多年,勞苦功高,因此冊立太后一事,成為了母子三人間的一個心結。

咸豐不尊這位養母為皇太后,做法是完全合理的。

首先,道光至死未立靜妃為後,說明道光認為她還沒有母儀天下的資格。咸豐若尊其為太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違背了先帝遺命。

其次,若靜太妃晉陞為太后,便在無形中拔高了奕訢的政治地位,不但對皇權是一種威脅,也會讓奕訢本人處於更為難堪的處境。即便奕訢自己一開始沒有反心,保不成身邊有宵小之徒會慫恿他奪位自立,激化兄弟間的矛盾。

最後,咸豐雖然可憑著養育之恩的說辭,強行尊封太后,但這樣做畢竟是壞了祖宗家法,咸豐實在犯不著為了這件事去和朝臣們進行口舌之爭。

因此,咸豐雖未給養母以太后之名,但讓她享受太后之實,既合祖制,又不背人倫,處理方法非常得當且有智慧。

但經年日久,以猜疑為養料,嫌隙的種子還是慢慢地生根發芽了。

晚清的湘綺先生王闓運在《祺祥故事》中,記錄了這麼一件往事。

「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將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內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咸豐往靜太妃處探病時,被靜太妃誤認為親子奕訢,不小心說出了心裡話。咸豐雖未對奕訢母子掏心掏肺,而靜太妃和恭親王卻也將咸豐視作外人。感情一旦有了裂痕,往後雙方互相的不信任感便會越來越深了。

儘管如此,咸豐感念靜太妃的養育栽培,明面上仍一如既往地恭敬侍奉,同時也繼續讓奕訢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參與政務,沒有因為之前那件事冷落兩母子。

然而,恭親王奕訢後來的一次僭越之舉,終於觸碰到了咸豐的逆鱗。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靜太妃病重。咸豐前來探視時,恭親王再次向其提起母親臨終前的遺願,希望最後能得到一個太后的名分。傳聞咸豐當時「哦、哦」含糊答應了兩聲,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但奕訢卻以得到皇上口諭為名,利用軍機大臣的身份,在未經咸豐的授意之下傳旨冊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豐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認了奕訢的荒唐行為。

但也正如《清史稿》中所記載,靜太妃去世後,咸豐為她上謚號「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區別於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以示對恭親王母子的不滿。

23歲的恭親王奕訢,或許只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完成母親一生的心愿,讓她死後能夠瞑目,倒未必真有什麼爭權奪利的想法。但是,這一時的衝動,也讓奕訢付出了慘痛代價。

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咸豐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去讀書反省。

至此,十餘年來的兄弟情徹底宣告破裂。咸豐讓恭親王回到上書房,但兩人已不再是奕詝和奕訢,而是九五之尊的咸豐帝和龍游淺水的恭親王,再也回不到過去一起在上書房讀書習武的時光。道光生前最害怕看到的事情,最終還是不可阻擋地發生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宣宗本紀、列傳一、列傳八、列傳一百七十二

《清朝野史大觀》

《祺祥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風水師讓慈禧伐樹 不料樹榦滲出血水 兩年後遭報應而亡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