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微草堂筆記:《闊面巨人》和《老僧入冥》

閱微草堂筆記:《闊面巨人》和《老僧入冥》

闊面巨人

巨人

原文:烏什回部將叛時,城西有高阜,雲其始祖母墓也。每日將暮,輒見巨人立墓上,面闊逾一尺,翹首向東,苦有所望。叛黨殄滅後,乃不復見。或曰:「是知劫運將臨,待收其子孫之魂也。」或曰:「東望者,示其子孫,有兵自東來,早為備也。」或曰:「回部為西域。向東者,面內也,示其子孫不可叛也。」是皆不可知。其為烏什將滅之妖孽,則無疑也。

譯文:烏什的回族部落在將要發生叛亂的時候,城西有一個高崗,說是他們始祖的墳墓。每天太陽將要落下時,就能看見有個巨人站在墳墓上,他的臉部有一尺多寬,頭向東昂著,好像在望什麼。叛亂被鎮壓之後,巨人就再也沒見到了。有的人說是回人始祖知道厄運將到,在等待接收他的子孫的靈魂。有的人說,向東邊望是告訴子孫軍隊將從東邊來,要早做準備。有的人說,回部是在西域,面向東方,是面向京城,暗示他的子孫不要叛亂。眾說紛紜,不知哪種說法對。但這個巨人是烏什將要滅亡的妖兆,則是無可置疑的。

老僧入冥

冥想

原文:宏恩寺僧明心言:上天竺有老僧,嘗入冥。見猙獰鬼卒,驅數千人在一大公廨外,皆褫衣反縛。有官南面坐,吏執簿唱名,一一選擇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意大怪之。見一吏去官稍遠,是舊檀越,因合掌問訊:「是悉何人?」吏曰:「諸天魔眾,皆以人為糧。如來運大神力,攝伏魔王,皈依五戒。而部族繁伙,叛服不常,皆曰自無始以來,魔眾食人,如人食谷。佛不斷人食谷,我即不食人。如是曉曉,即彼魔王亦不能制。佛以孽海洪波,沉淪不返,無間地獄,已不能容。乃牒下閻羅,欲移此獄囚,充彼噉噬;彼腹得果,可免荼毒生靈。十王共議,以民命所關,無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禍亦深。惟是種種冤愆,多非自作;冥司業鏡,罪有攸歸。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無官之責,有官之權。官或自顧考成,彼則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四大洲內,惟此四種惡業至多。是以清我泥犁,供其湯鼎。以白皙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以粗材充眾魔食。故先為差別,然後發遣。其間業稍輕者,一經臠割烹炮,即化為烏有。業重者,拋余殘骨,吹以業風,還其本形,再供刀俎;自二三度至千百度不一。業最重者,乃至一日化形數度,刲剔燔炙,無已時也。」僧額手曰:「誠不如削髮出塵,可無此慮。」吏曰:「不然,其權可以害人,其力即可以濟人。靈山會上,厚有宰官;即此四種人,亦未嘗無逍遙蓮界者也。」語訖忽寤。僧有侄在一縣令署,急馳書促歸,勸使改業。事即僧告其侄,而明心在寺得聞之。雖語頗荒誕,似出寓言;然神道設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未可繩以妄語戒也。

譯文:宏恩寺的僧人明心說:上天竺有位老僧,曾前往陰曹地府。見到面目猙獰的鬼卒,驅趕數千鬼囚來在一所大官署外,都被剝去衣服反綁起來。有位官員面南而坐,屬吏手持名冊點名,被點名的鬼囚,要一一接受皮肉精粗的檢查和身體肥瘦的揣量,就像屠市買賣豬羊一樣。老僧心裡感到很奇怪,見一個屬吏站在離主官稍遠一點的地方,是自己過去相識的施主,就向他施禮問訊說:「這都是些什麼人?」這個冥司屬吏說:「諸重天界的魔眾,都是用人做糧食。如來佛運用巨大神力,攝伏了魔王,使其皈依了五戒,不再殺生吃人。可是魔王的部族繁多,經常叛亂不服,都說自開天闢地以來魔眾就是以吃人為生。魔眾吃人就像人吃五穀一樣天經地義,佛能斷絕人吃五穀,我們魔眾就不再吃人。這樣亂亂鬨哄,即使魔王也管束不了。佛考慮孽海洪波,沉淪在孽海中不能轉生的鬼囚越來越多,無間地獄已經不能容納。於是向閻羅發出文書,打算將這裡的獄囚轉移過去,供魔眾吃;他們腹中有了食物,就可避免荼毒生靈了。十殿閻羅王就此召開了一個專門會議,認為與民命關係重大的人物,沒有超過郡守和縣令的,他們造起福來最容易,造起禍來也既深又重。只是每種中冤愆大多不是他們自己造成,通過冥司的業鏡一照,具體罪過就都各有所歸了。其中對民危害最大的是胥吏,二是差役,三是官的親屬四是官的僕從四種人。這四種人沒有官的責任,卻有官的權力。官有的還要自己顧慮到考核成績,他們卻只知道謀取私利,攀龍附鳳,依仗權勢,作威作福。他們的行為,足以使人敲骨出髓,流油滴血,是罪大惡極的。四大洲內,只有這四種惡業最多,所以現在可以趁機清理地獄,將他們清出來去供應湯鍋。其中白嫩的,柔脆的,體肥的,供給魔王吃。粗糙體瘦的,供給魔眾吃。因此,先要選擇一番,作出區別,然後再發遣。這中間罪業稍輕的,一經碎割烹炮,就化為烏有消失了。業重的,將拋餘的殘骨,用業風一吹,還會恢複本形,再提供到刀案上。從一二次到千百次不等,要依據罪業程度。業最重的,一天要無數次化形,反覆屠殺剖解、燒烤烹煮,永無休止。」老僧聽罷,舉手加額,慶幸地說:「真不如削髮出家,可以免除此患。」冥吏說:「這話是不對的。他們既然有權可以害人,也就有力可以濟人。靈山會上,原有宰官;即使這四種人,也未嘗沒有逍遙於蓮界的。」語畢,老僧忽然醒寤,他有一個侄兒當時正在縣署聽差,於是立即修書督促回家,勸其改業。這件事情是由老僧告訴其侄,而明心在寺中得以聽到的。事情雖然很荒誕,似乎是出於寓言;但神道設教,使人知道害怕,也是警告世人的一片苦心。因此,不可視為胡言妄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三先生 的精彩文章:

閱微草堂筆記:《林鬼遇鬼》和《白以忠役鬼》

TAG:木木三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