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是每個父母的心愿。為了讓大家看到各國不同的教育方式,借鑒和學習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們特意開闢了「在世界各地讀書的中國家庭」系列話題。今天想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在日本的媽媽對孩子教育和成長的記錄和感悟——

日本有一句話,能進醫學院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2016年3月,北京男孩檀聰成為了日本頂級醫學院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的學生。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 順天堂大學醫學部開學典禮上的檀聰

但,從他小學前五年的經歷來說,這有點「逆襲」的味道——

2009年春天,檀聰的媽媽譚琦,帶著日語零基礎的他,轉學日本讀六年級。日本國立小學365天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從中國老師不待見的調皮孩子,到日本老師感謝的氣氛活躍者。看到孩子在中日兩國小學不同的學習狀態,媒體專業的譚琦,一邊在日本照顧兒子生活起居,一邊用記者的眼光記錄他在國立小學的生活,撰寫了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日本國立小學365天》。

比較兩國的教育,是一個巨大的課題,譚琦已經預見到了其中的爭議:「不是說轉學日本就是唯一的選擇,我只是希望我的記錄能成為中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知彼契機。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改變從瘋狂的決定開始

在北京老師的眼裡,檀聰不算最優秀的的那一撥孩子——

愛接話茬,愛提問,老師勸誡家長:你兒子太淘氣了,可能有多動症;

做名詞解釋作業的時候,他喜歡把自己的理解寫在答案上,不懂再問父母,老師說:不對,必須查字典;

他愛遊戲和漫畫,考英語前臨陣磨槍得了高分,老師第一反應:這真是你自己做的嗎?

用現在流行語形容,譚琦屬於「佛系媽媽」。她對學習成績沒有太多要求,但總覺得老師的做法不太對勁。一番考慮後,她做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讓檀聰轉學去日本。

那時,檀聰不會一句日文,母子倆也還沒有來得及租到當地的房子,甚至只買了去日本的單程票。

唯一的優勢就是,譚琦曾經留學日本,對當地環境相對熟悉。

從決定轉學日本,到被日本國立學藝附小國際班錄取,前後不過半個月時間,一切幾乎都在挑戰不可能。

日本學校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類:國立和私立需要通過考試入學;而公立小學則按照居住地區分配名額。

國立是三類學校中普遍最好的一類,考試的白熱化程度,一點都不比如今的中國民辦小學弱。

比如,錄取檀聰的學藝大學附小,考試資格要抽籤獲得。考試合格後還要按1:3的比例再次抽籤,才能決定入學與否。

譚琦感嘆,兒子得以被錄取,可以說用掉了他們一生不少的運氣。

到底為什麼被錄取,譚琦也說不清楚。她猜測,國立小學國際班以研究外國小孩如何融入日本文化為課題,不懂日文的兒子恰好符合研究要求。

老師面談的時候,面對一臉緊張的檀聰,老師寬慰道:不懂日文沒關係,只要有笑臉,一切難關都可以度過。

檀聰笑了,帶著這句鼓勵,母子倆開啟了日本的新生活……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上學第一天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入學初體驗,一次次刷新認知

從確定進入國立小學那一刻,學校細緻入微的規定,一次次刷新譚琦的認知。

入學之前,譚琦收到了一張購物清單,要求家長在學校指定的商店買齊20多樣東西:

  • 一大兩小的棉布袋,因為學校不推薦使用會弄出聲響的塑料袋;

  • 兩把純黃色雨傘,一把不摺疊,一把摺疊的,後者放在學校以備突然下雨;

  • 單色鉛筆盒和鉛筆,不能有花哨的圖案,以防孩子因為文具而分心;

  • 室內室外和體育課各一雙鞋子,並且要用油性筆在腳跟、腳背寫上姓,日本有土足(穿著鞋的腳)不能進門的習慣,進學校第一件事,就是穿上乾淨鞋子。

除了這張刷新她認知的清單,著裝要求也不少。

比如學校做艾蒿年糕的活動,孩子們做年糕時要穿體育服、吃年糕要換上用餐服、吃完後還要換上清掃服。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做艾蒿年糕

2009年4月初,日本的開學季也到了。

一年級入學典禮尤其隆重,孩子們身穿正裝,穿過一片櫻花雨,伴著隆重的音樂入席。檀聰不由在日記里感嘆:太美了,就像婚禮一樣。

晚上回家,譚琦在孩子校服口袋裡還發現了一張歌詞紙,標題是《上學以後》。這是所有日本小朋友上學後首先要學會的一首歌,歌詞是一年級小學生的目標——交一百個朋友。

日本人認為上學不只為了學習好,更是要交到朋友。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向日本同學介紹自己在中國小學的作業本

這讓譚琦感到有點意外,她在自己書里說道:本以為學習成績最重要,一直把交朋友、共享話題作為手段,而非目的。對目的和手段的認識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就好像是把優雅生活還是拚命賺錢當生活目的,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國立小學真的輕鬆嗎?

國立小學帶有研究性質,會首先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試驗成功後再向全國推廣。檀聰所在的學藝小學,就設立了很多「不務正業」的課。

對譚琦認知衝擊最大的一門課,是家庭課——家務,居然被當作一門學問要正兒八經的傳授給孩子們!

除了燒菜、縫紉、手工等技藝之外,學校還希望孩子們由此發現,自己與家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樹立起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即便看上去與家務無關的日本男人也要從小被培養,只是婚後家庭分工的不同才不去做。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檀聰獨立製作的手工圍裙

掃除和午餐,也被當做教學的重要部分。

這件在檀聰北京的學校被視作一種懲罰的事,而在學藝附小成為一件需要好好被重視的大事,國立小學就經常會減去一節課去掃除。

早會和回家會上,學生也會將掃除作為話題討論:午餐,在課表裡寫作「給食指導」;筷子的拿法、進餐禮儀都屬於指導內容,不吃乾淨飯菜,就相當於沒完成作業;飯後打掃過程中,還融入了垃圾分類的知識。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吃飯時要穿上餐服

日本國立小學不以升學為目標,而是通過活動的參與和研究,鍛煉孩子的領導力、表達力和思維成熟度。

課外活動特別多,必然壓縮了學習知識的時間。但不以升學為目標的國立小學,卻總是能獲得很高的升學率。

如果有人覺得,國立小學很輕鬆,玩玩就能上好學校,那就是最大的誤解。每天下午4點就放學後,大部分孩子還要在私塾補習到7點才回家。

譚琦感嘆,兒子當年被選入學校,或許正因為他腦瓜靈、適應力強、能夠應付豐富的活動和學業的壓力。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音樂彙報會

當然,國立小學也並不全是成功的例子。

檀聰班上的坂本君,夢想是做婦產科醫生。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吃了不少苦頭,一下學就奔私塾,最終考上了頂尖的一所中學。然而,重壓之下的坂本君似乎把學習的勁兒用完了,高中沉迷遊戲,最終只能放棄做醫生的夢想。坂本君的經歷,也讓譚琦唏噓不已。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賢妻良母

是決心和毅力的代名詞

在孩子轉學日本之前,她是工作能力優秀的翻譯、撰稿人;如今,她在微博上給自己的定義是「主婦譚琦」。

常常有朋友問,你有沒有為犧牲事業感到可惜?

但伴隨著兒子成長的譚琦深刻感到:在國立小學,媽媽就是一個職業。她們身兼數職,能力不比白領差——

她是教育者,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潛移默化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她是管理者,把家庭打理得十分妥帖;其中還有部分媽媽,擔任了社會工作。

做日本家長,是一項全能的專業。需要具有裁縫、書法、手工等各方面技能。周三是學藝附小的便當日,為了不讓孩子丟臉,譚琦卯足了勁做出外觀和營養兼備的便當。

兒子入學不久,譚琦就受邀加入了PTA組織。

這是日本學校的一種教育團體,類似於中國「家校聯盟」。學校每兩個月一大活動,每月一個小活動,都由PTA策劃與實施。PTA成員,大多數是主婦。

深度參與PTA之後,譚琦深刻地感到:在日本贏過男人不難,輸給女人很容易。PTA的運作專業程度,不亞於一個公司。

它有若干部門,策劃活動、發行內刊、籌集會費、參與學校決議,前一秒還扭捏的主婦,一旦被架上領導的職位,展現出來的主持能力令譚琦讚嘆不已。

從被老師嫌棄的差生到頂級醫科生,逆襲全靠媽媽一次瘋狂的轉學

將兒子在國立小學的生活記錄成書,是譚琦2009年就有的想法,直到2017年才得以實現。她堅持用紀錄片式的觀察,真實的還原孩子國立小學365天的生活。

她對日本的教材、習題,沒有花太多筆墨,而更多在講孩子在課本以外的細枝末節。

在中國升學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她希望幫助國內父母思考三件事情:

為什麼要送孩子去好學校?

如果沒有機會進入名校,做家長的能否在家裡為孩子做點什麼?

更重要的是,或許你的孩子就像檀聰那樣,你以為他還不夠優秀,其實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他的教育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