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頭:華為的人才激勵機制 VS 莆系的自家人吃虧機制
華為毫無疑問是世界頂級企業,
而且是極其可怕的超級狼性企業,
2016年華為的銷售收入為5200億,
相當於5個格力、2個聯想、5個阿里巴巴
是什麼使華為在經濟寒冬中仍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
它的核心秘密是什麼?
眾說紛紜
有深入研究過華為的人說,
華為的核心秘密在於其出色的「利潤分配機制」,
也叫作「人才激勵機制」
我今天想聊幾句
當然不是解密華為的技術機密
而是透過
華為人才管理的核心秘密——「利潤分配機制」
聊聊民營醫療行業的留人用人機制
讓我們先看看華為的利潤分配發展史:
1990年,華為搞了一套員工持股計劃,員工以每股1元參股,以稅後利潤的15%作為分紅。
優點:1、以內部融資方式獲得了現金流,幫企業渡過了融資難關;
2、增強員工的歸屬感,穩住了創業團隊。
缺點:人才流動過快,導致很多離職員工繼續擁有公司股權,分享企業剩餘價值,這對企業發展來講很不利。
1997年,華為將原來的員工持股計劃改為虛擬股權計劃。你在企業工作,則持有虛擬股權,分享企業利潤,如果離職,對不起,公司以凈資產的方式定價,回購離職員工所持的虛擬股權,並將其出售給新員工。
優點:在職員工為企業做貢獻後,才能分享企業利潤,離職員工則不能再靠股權坐享紅利,這種分配機制使得新員工能夠不斷參與到公司股權中,分享利潤,得到激勵,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利潤分享計劃。
缺點:華為多年的高速發展,給持股員工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然而一些高管或老員工擁有相當數量的公司股權以後,因為每年的股權分紅已經遠超出公司給他的工資和獎金,導致一些老員工坐享豐厚分紅而在工作上「怠惰」的情況發生,同時也挫傷了一些工作努力的員工的積極性。
2008年,華為對虛擬股制實行飽和配股制,即規定員工的配股上限,每個級別達到上限後,就不再參與新的配股,給新員工留下激勵空間。
2011年4月,任正非與華為公司高層召開「如何與奮鬥者分享利益」的座談會,出台具體措施去識別「奮鬥者」。此後,華為又對利潤分配機制進行了改革,改為獲取分享制。
即股東每年分享利潤要減少,把每年創造的大量利潤收益,以獎金利潤分享的方式,分享給當年創造價值的人。如:規定股東每年只能分享利潤的25%,簡化股東收益,75%要通過獎金分享給當年創造價值的人。
這套機制目前來看是非常成功的,它激勵員工持續不斷地去奮鬥,只有持續為企業做出貢獻才能獲得企業的價值,光靠股權,如果不持續奮鬥,你的收益將變成最少。
華為之所以能夠發展成如今天這樣的巨型國際型高科技公司,靠的不是任正非一個人,而是他手下的一幫子猛將與強兵,而如何讓「將」與「兵」都能心甘情願地為企業「賣命」,靠的就是華為這不斷改革的、出類拔萃的利潤分配機制。
企業賺得多,也要讓員工得到更多,而員工一旦能夠通過工作能力公平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就會迸發出十倍、百倍的工作能量,轉而為企業賺取更高的利潤。這種良性循環,正如一個上足了潤滑油的車輪,滾滾向前,越奔越勇。
談完了華為,我想再來談談莆系。
莆系醫療曾經趕上了一個黃金時代,發展到今天,最早的一批也有二十年了,然而卻很難有成長為類似於華為這樣的企業。
我跟很多莆系老闆打過交道,他們普遍感覺到瓶頸的壓力,不管怎麼努力,企業似乎也再難有上升空間。
也有不少老闆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說,企業發展的瓶頸說倒底還是人才問題,而人才問題說到底還是利潤分配機制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莆系中普遍默認的利潤分配機制,尤其是對「自己人」的利潤分配機制。這裡的「自己人」指的是由親戚介紹、朋友推薦等非常規招聘方式入職的員工。
在多年和莆田系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發現莆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就是:
「老闆大部分都是被逼才做的。」
是的,除了少數莆系老闆是在最初就雄心壯志的,「我一定要自己干」,「一定要自己說了算」,「現在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未來成為自己做主的老闆」……
除了少數這樣的人外,大部分莆系的老闆都是被逼才做的。
莆系裡一般都有這個規律:後勤出老闆
後勤學徒階段:首先家人找親戚介紹,進莆系老闆的XX公司,一開始,就是拿著一點點生活費(即便是現在也常常只拿一兩千、兩三千),做後勤、打雜。
這個階段,這點錢連養自己都不夠,當然更不用講養老婆了。(莆系人結婚早,往往出來前就結婚有小孩了,所以只能家裡父母一起幫帶孩子、養家。)
剛出來的莆系人一般都很稚嫩,甚至很多人還很土氣,也很膽小,跟古時代的學徒工一樣,天天跟著經歷更長一點的親戚、後勤或者總經理/執行董事/老闆學徒,這個階段時間並不短,往往要熬三五年,一兩年就算少的了。
但不管是多少時間,這些後勤的工資,往往是很難市場化的,永遠就是兩三千,三四千,很少有超過五千的。
後勤鼎力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稚嫩出來做後勤的人,因為個性和天賦不同,開始出現分化。
有的依然只能做它老實本份的後勤工作;
有的開始涉足請客喝酒吃飯進入做公關的層面;
有的開始學著頂住壓力處理一些危機公關;
有的開始涉足核心人才的哄、留、用(實際的管理層工作);
有些更有能力和野心的則開始涉足具體的經營管理(總經理或者幕後實際總經理/執行董事)……
但不管是做什麼崗位,這些作為公司鼎力支柱的後勤的工資永遠難以和市場接軌。
「自己人嘛,怎麼能這麼在乎錢?」
「醫院一直在虧錢,哪有錢漲工資?」
「你別看醫生工資高,沒有醫生了,醫院還能開嗎?」
「別的總經理工資高?別的總經理都是過客,你遲早是要做老闆的,下一個點你投資股份呀……」
……
自己人吃虧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莆系企業在創業的第一階段都能凝聚家族員工,把企業做好,但很少有莆系能把這些在自己機構成長起來的人才長期留住,讓自己的機構不斷做大、做強?
分配機制不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
莆系老闆在分配機制方面的普遍心態:
「兌現承諾相對容易,論功行賞太艱難。」(心理承受層面)
所以,最終很多莆系的後勤、總經理最後都被逼自己干,自己做老闆了。
我也曾問過不少莆系的中小老闆,
「如果之前你表哥的公司,給你10%,甚至5%的管理股,如果一年能讓你拿到50萬,或者100萬、200萬,你當初還會自己做老闆?」
「那我肯定不自己干,自己干太辛苦、風險太大了。」大部分人這麼回答。
「那你怎麼現在還是這麼對你的親戚後勤,也還是永遠那麼低工資?他們不又遲早又出去自己做老闆了?」
「這個,這個……我真沒有想過,我們那邊都是這樣的。」
「那如果能夠留著這些人,你是不是可以開更多的醫院,每家新開的機構有更大的成功把握?」
「……好像是……但是……」
是的,莆系的那麼多的中小老闆,就是這麼被逼出來的。
也正因這種慣性思維,莆系很少有超大型企業,雖然他們的市場化思維是超乎尋常的優秀。
但利潤分配機制永遠是莆系老闆很難跨越的心理鴻溝。
一個機構要發展,必然要在市場化工資這裡有咬個牙,提前支付的心理承受力。
一個機構發展了,要留住員工,不僅要留住直接創造營業額的好員工,也要留住經常在沒有硝煙戰場上打仗的好員工。
隱形付出很難秤出市場價值,心理付出更沒有市場公平秤。
思維有價值嗎?
思維決策的價值應該如何秤,如何衡量,如何落實到分配機制?
太難了吧?!
「多做事多拿錢」,聽起來誰都覺得有道理,但落實到分配機制太難了。
一個人的市場價值,是變數的,變化的,留住對自己公司市場價值高的員工,是需要智慧評估的。
「共患難共苦容易,共享富貴很艱難。」古來如此,想要超越,從自己的人性開始。
「捨得……捨得……」,作為老闆的我們其實一直希望員工永遠是「舍」,永遠不要提「得」的難題來讓我們做痛苦抉擇。
我的一位90後的美女老闆朋友李夢瑤曾說過一句很有魄力的話:「我們只能要求做老闆的自己大氣,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員工大氣。」
最後,
一個是大方給員工分配利潤,把產值做到5000億的華為;
一個是永遠自己人吃虧,脫離不了家族企業做不大怪圈的莆系。
我想,
這就是"舍"與"得"給出的最直接的答案,
也是「財散人聚」和「財聚人散」的最好詮釋。
黃石頭
2018.01.23
※黃石頭:《妖貓傳》、襄陽「唐城」、品牌廣告……好一部三合一的大型旅遊宣傳片!
TAG:東邪桃花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