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什麼被稱為「香帥」?有什麼說法?
原標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什麼被稱為「香帥」?有什麼說法?
看過大型歷史連續劇《走向共和》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湖廣總督張之洞被人尊稱為「香帥」。
但是,很多小夥伴不解,為什麼張之洞會被稱為「香帥」呢?「香帥」的「香」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香帥」的「香」本無特殊意義。
歷史妞認為,張之洞被稱為「香帥」不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他的字型大小有關,二是與他的職務和經歷有關。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之一、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當然,對於張之洞的字型大小研究存在爭議,也有人認為「香濤」是張之洞的表字,不是號。
但是,不管怎麼說,「香濤」的「香」便是「香帥」一詞中「香」字的來源。
剛剛我們解釋了「香帥」一詞中「香」字的來源,那麼「香帥」的「帥」又字何解呢?
張之洞曾3次擔任湖廣總督、時間長達15年,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為總督就是封疆大吏,不僅管民政、還管軍事,俗稱「帥」或「大帥」。所以,張之洞稱「帥」就有了源頭。
此外,張之洞還曾經在湖廣發展軍工重工業、編練新軍,而且是軍機處重臣。所以,張之洞稱「帥」合情合理。
再者,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張之洞曾力主抗爭,並親自指揮督戰,是中法戰爭的最高指揮者。
後來,正是張之洞向朝廷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時年70歲的老將馮子材等人出山才取得鎮南關大捷,從而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中法戰爭的戰局,並且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
可惜,後來清廷一心求和,竟在此大勝時刻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當時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可惜的是,這場中國本已取勝的中法戰爭最終以「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告終,葬送了前線將士拚死取得的勝利成果。
但是,張之洞作為最高指揮者的才能和知人之明卻得到了印證。所以,張之洞稱「帥」有理有據。
以上3點就解釋了張之洞「香帥」一詞中「帥」字的來源。「香」字、「帥」字都有了,兩者一結合,就成為了「香帥」。而且,前面的事實已經證明,張之洞稱「帥」不僅合情合理,而且有理有據,證明張之洞「香帥」一名實至名歸、並非虛名。
所以,在大型歷史連續劇《走向共和》中,湖廣總督張之洞就被尊稱為「香帥」了。
TAG:歷史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