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玉製作之片具

古玉製作之片具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美玉只有經過必要的人為雕琢,方可成為有用的器件。縱觀玉器發展史,早期制玉經歷過「以石攻石」的階段,後期隨著解玉砂的發現及使用,皮革、木竹、骨角、金屬等各類材質的制玉工具相繼出現,進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制玉工藝。

然而,玉器雖起源較早,但相關的工藝記載卻付之闕如,直至明清時才見有少量著作傳世,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清代李澄淵《玉作圖》等,其中尤以《玉作圖》所述最為詳實,全書採用圖文並陳的形式,對古代制玉所涉及的步驟、工具及方法等問題均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針對古代制玉工具一項,其主要包括片具、砣具、線具、管具及桯具五大類。

片具切割的應用

(采自清代李澄淵繪《玉作圖》)

一、片具的形狀與操作

片具是一種呈扁平長條狀的制玉工具,一邊有無齒平刃。其使用方法有如鋸子一般,藉由來回拉切,藉助解玉砂銼磨,以消耗玉料。實際操作中,為避免因施力不均或玉質結構差異等因素產生的過度偏斜,古時多採用雙向對切法進行剖割。

片具切割示意圖

新石器時代 玉斧

二、片具的功能

片具適用於切割,其不僅可在不規則塊狀玉料上切取平面,還能將厚塊玉料分剖為若干片,以適應片狀玉飾的製作。在製作成對片飾器時,為使成對玉飾造形規矩齊整,通常會先用厚塊狀玉料製作出基本造型,再用片具進行分剖,這被稱為「成型對開」法。而部分以成型對開法製作的成對器物,還保有片具切割痕迹。

戰國時期 玉龍一對

三、片具的使用特徵

使用片具雙向對切時,兩邊的切割線通常難以完全對齊,從而在分剖的玉料表面常留有平直狀台階痕迹。從出土材料統計來看,台階狀切割痕迹最常出現於春秋戰國及以後的片狀玉飾。如山西省太原市春秋晚期晉國趙卿墓中出土的一件未完工龍形佩,僅初步製作出首、身、尾及鬣毛等龍形基本輪廓,其中龍首與頸部之間,見有一道明顯的平直切割痕迹,是片具雙向切割的典型特徵。相同痕迹還可見於湖北省隨縣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等處出土玉器。

齊家文化 玉璧

紅山文化 勾形玉飾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春秋戰國時期片具的使用特徵為基準上溯,不難發現商周時期乃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玉器之上,也見有類似階面平直、高度極淺的切割痕迹,顯然均應是由十分薄利的片具所造成。從史料研究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已進入鐵器時代,以金屬類片狀工具製作出此類切割痕迹不足為奇,但新石器時代所出現的此類切割痕迹為何種材料工具所出,則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