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後的孫中山與晚清中國
每一代中國人曾有過夢想和付出,孫中山的人生也與中國人大時代之間的關係緊密。雖然他過世了快百年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風範深深地烙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心靈上。該圖集帶大家領略在孫中山辛亥革命之前,中國人的生存現狀。孫中山17歲時英挺的照片,此時他已在夏威夷度過四年的歲月,由於反對傳統,被送回老家香山縣翠亨村,後又轉赴香港拔萃書室。
清末時期,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被滿清政府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烈,後立者為關景良,五人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1895年2月22日,威海衛港西北岸黃土崖炮台的二門大炮。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後,對劉公島的北洋水師進行水陸夾攻。
1894年10月,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日軍攻佔遼東半島金州,清軍守兵不敵,附近高家窯南丘上,成堆戰死的屍體。
1895年5月6日,原隸屬清軍的戰艦「鎮遠號」,被日軍擄獲後,運往大連旅順進行整修。「鎮遠號」為清廷海軍向德國訂購及建造的軍艦,1885年開始服役,當時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其與「定遠號」均為北洋艦隊主力。「鎮遠號」被俘,象徵北洋艦隊的徹底失敗。
1895年,日軍佔領澎湖後糾集當地居民,圖片中澎湖百姓面對日本侵略軍時,各個面色茫然。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在外交談判上咄咄逼人,不僅向清廷強索巨額賠款,也要求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力清剿義和團,圖為遭清剿處決的義和團拳匪。八國聯軍雖以保護各國使館、教堂及西方人士之名,鎮壓平、津的義和團之亂,攻陷北京後實則對全城進行洗劫。
1900年,義和團事件中,日軍藉加入八國聯軍,成為侵華列強之一,鎮壓並斬殺義和團士兵。
1900年9月,清廷頒布諭旨,把國內混亂局勢歸罪於義和團,並配合八 國聯軍全力清剿各地義和團殘餘勢力,圖為遭逮捕並銬上枷鎖的義和團拳 民。清廷最初鼓動義和團攻擊洋人,事後又予以鎮壓。
1900年9月1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庚子事變的圖文報道,標題為《李鴻章最近的一張肖像》。他的所作所為獲得歐洲政府的認同。這是他在北上前拍攝的最後一張照片。
1900年6月23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標題為《中國的危機:光緒,現在中國的皇帝,只是個孩子》圖片是騎在馬背上的光緒皇帝。義和團危機爆發後,西方畫刊刊出光緒皇帝幼年時期的圖片。
1900年6月23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圖中是醇親王,道光帝的兒子。
1904年8月,日俄戰爭爆發,以中國東北為主戰場,日軍第三軍炮轟旅順市,被炸的民宅冒出熊熊濃煙。
1905年1月5日,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第二排左二)接受沙俄旅順要塞司令斯特塞爾(第二排右二)的投降,雙方人員合影,正式結束整整歷經五個月的旅順戰役。
1905年,日俄戰爭中營口的中國巡捕,無力阻擋外敵入侵,只能被動地配合日俄兩軍維持地方秩序。圖中顯示的清軍仍著傳統兵勇制服,舉著大旗,比起日俄兩軍,無論裝備與軍容而言,彷佛仍停留在中古世紀。
1905年,德國軍隊在天津市郊列隊行進,當時列強駐中國軍隊的總部設於天津,各國部隊在此演習頻繁,如入無人之境,反映中國衰弱的國際地位。
1905年,天津近郊的中國百姓,處於混沌愚昧的狀態,民智未開。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並輸入現代文明。中國人面對西方的挑戰,一直尋求富強之道。
1907年,卸下官職的袁世凱隱居河南老家,並拍下這張閑雲野鶴的著名照片,左站立者為袁世凱,右邊坐著垂釣的人,為其兄長袁世廉,這張照片為袁世凱蟄居故里的經典照片。1898年政治改革因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推行。幾年後,立憲聲浪風生水起,慈禧太后於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立憲,而領導這次政治改革的人正是掌握北洋大權的袁世凱。經過月余準備,由袁世凱主導的官制改革方案出爐,因對滿清親貴不利,又遭反對。慈禧又改換其他大臣繼續制定方案,所以1907年袁世凱此時歸隱在老家河南。
1900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在東京合影。左起︰末永節、內田良平、宮崎寅藏、小山雄太郎、清藤幸七郎、孫中山。
孫中山一家於檀香山合影 1901年4月,孫中山先生和流亡至美國的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孫母楊太夫人、前立次女孫婉、左立兒子孫科、右立長女孫娫;後排左二起︰孫眉夫人譚氏、侄兒細威、長兄孫眉、孫中山、夫人盧慕貞、侄女信霞。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首領訪問奧匈帝國,在布達佩斯拍攝的這張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漢章,左三是李經邁,左四是載濤,右一是良弼;二排左四是田獻章,左六是程經邦;三排左三是唐寶潮,左六是劉恩源。載濤時任陸軍大臣,年僅21歲,代表清室赴各國考察軍事,然而來年就爆發了辛亥革命。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