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的青蛙,其實不是你的青蛙

你的青蛙,其實不是你的青蛙

導語:青蛙對自己的成長路徑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什麼時候讀書,什麼時候旅行,完全不受主人的控制,你完全無法預料到,下一秒你的蛙會去哪裡。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好的。

作者:曹東勃,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作品有《滯留在現代化中途》、《職業農民的興起》等。

《旅行青蛙》這款遊戲的突然爆紅並不是偶然的。從創意上來說,它也算不上新鮮;從路徑上看,它明顯其來有自。對於年齡介於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絕大多數80後「中年」而言,它的出現似乎映射了不同時代主題之間的某種切換。

1999、2000年前後,我還在讀高中,印象很深的是,當時出現過一波電子寵物的消費浪潮。電子寵物是由電子元件(硬體和軟體)構成的電子玩具,本質上是一種程序。它模擬真實寵物的餵養過程,設定了與寵物的生命體征和成長軌跡相匹配的邏輯和演算法,每隔一段特定的時間,你就要進行投喂,清理糞便,愛撫逗弄,然後看著它從一個小萌新逐漸成長為肥膩甚至壯碩的龐然大物。當然,如果這個寵物的主人並不十分投入,以至於經常忘記有這麼一個「虛擬生命」的存在,那麼過不了多久,它也會一直瘦弱下去,直至餓死。

電子寵物

電子寵物在20世紀末的中國中小學炙手可熱,它的蔓延就像一場病毒入侵,一個班級只要有一個孩子玩了,很快會有一大批人群起效仿。在我的記憶中,玩家中尤以女同學為多。彼時的學校課桌和學生書包之間的結構,遠沒有今天這樣「高冷」——我指的是從小學到高中,今天我們所能看見的都是一個個拉著拉杆箱式書包的學生,每日拖著沉重的書本在家與學校之間作短途旅行。我們那時似乎書本都是整齊堆放在課桌上,還要作深溝高壘狀,便於上課時將頭埋下來睡覺,或者是看看其他閑書而不被老師發現。

那些養電子寵物的女生們,大抵都是這樣的「布陣」,上課、自修,任何時候都要警惕地躲避從後窗射來的老師巡防的目光,抓緊時間餵食寵物。縱是如此小心謹慎,也免不了被班主任抓過好幾個「現行」。若是哪日荒廢了投喂,養寵數月,一朝斃命,總也免不了大傷其情,黛玉葬花一番。

這麼一個今天看來非常幼稚無聊、界面也粗陋不堪的遊戲,當時怎麼會突然流行開來的?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想可能至少有三個原因。

其一,它趕上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窗口,早一點不行,晚一點也不行。當時的互聯網尚未真正普及,因而,藉助於網路而突破時空障礙的真正人際互動尚不具備條件。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人機互動,包括單機遊戲和(一般是一個網吧內的)區域網聯網遊戲,仍然是最主要的娛樂方式。然而即便是這種娛樂方式,也受制於設備條件,只能在課堂、學校之外進行,畢竟,既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移動互聯網。

其二,當時的中國基本上正處在邁入消費社會的前夜,整個社會情緒的基本面是,困頓中尤見到光明,忙碌中瀰漫著焦慮。事情太多,任務太重,國家如此,個人亦然。中小學生背負著繁重的課業負擔,減負的話題在新世紀才列入議事日程,他們迫切需要某種宣洩放鬆的娛樂方式。

其三,那一代中小學生的主體是80後,那一代獨生子女的精神狀況在上世紀末是比較茫然的。獨生子女的養成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個體化的「寵物餵養」,是整整一代人到當時為止持續近二十年的一場「實驗」。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嬉戲打鬧方式,都與以往不盡相同。到了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獨立意識和反思能力的時候,出現了這種電子寵物,讓他們親自嘗試這種被馴化和餵養的體驗。有意思的是,同一時期,電腦單機遊戲中「養成類遊戲」也頗為流行,兩者的「神同步」不是偶然的。

不過,電子寵物只是抓住了互聯網大潮澎湃前過渡時期的尾巴,可謂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將近二十年後,新時代寵物遊戲的規則、玩法和趣味已經大不一樣了。《旅行青蛙》正是這個新潮流的代表。

從電子寵物到旅行青蛙,到底發生了什麼?

教育觀念從「填鴨式」的強迫灌輸轉變為「放養式」的個性成長。當80後在上世紀末偷偷摸摸地在課堂上、老師眼皮底下把這些萌寵餵養為巨嬰的時候,他們自身何嘗不是在題海戰術中低水平重複勞動,在父母期待和學校高壓下過著同樣乏味的生活?20年後他們養青蛙的姿勢水平則要高明很多。青蛙對自己的成長路徑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什麼時候讀書,什麼時候旅行,完全不受主人的控制,你完全無法預料到,下一秒你的蛙會去哪裡。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好的。這是一种放養式的教育,是否是玩家當下對待自身或自己子女的真實態度?還是僅僅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之後幻化投射的一種鏡像?

社會思潮從「增長成癖」的消費主義轉變為「怎麼都行」的佛系人生。電子寵物的「成功哲學」是什麼?無非一個字:吃。成長是硬道理,成長是第一要務。成長是絕對律令,是靈丹妙藥,是至高至善。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沒有最胖,只有更胖。所以電子寵物只會被餓死,卻不會被撐死。相比而言,這隻自由的青蛙真是遊戲界的一股清流,簡直自由得不像個寵物了。Anything goes!怎麼都行!青蛙之所以自由,是因為青蛙的主人希望掙脫牢籠;青蛙之所以輕鬆,是因為青蛙的主人渴望擺脫疲憊。這隻旅行了的青蛙,是一隻斷了線的風箏,讓你不時有所念想,又不必背負壓力。當然,這種後現代式的解構設定本身,也暗含了現時代「責任的落寞」或曰「無痛倫理觀」(利波維茨基語)——雖然是我的寵物,實際上我並不需要花費太多心思,沒有了「餓死」的設定,寵物解脫了,主人也解脫了。

只不過,這種佛系之真偽,可能確如鄒思聰《開心點吧佛系青年,人間不值得》一文中的質疑,恐怕還是外佛內儒、外佛內法居多。青蛙,只是自我意識中的另一方面的映射而已。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我們大約也可以提醒這些以「佛系養蛙者」自況的諸位玩家:你的青蛙,其實也不是你的青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五十歲的單身女郎在一起會聊什麼?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