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衢州道情 土生土長的中國說唱!

衢州道情 土生土長的中國說唱!

在長久的意識里,「說唱」這種藝術形式是跟「美國」和「黑人」這些字眼分不開的,它被公認為發源於紐約貧困黑人聚居區,它的英文名「Rap」就是黑人俚語中的一個辭彙。而我們不知道的是,中國其實在兩千年前的東漢時期,就已經萌生了「說唱」,在南宋時期就已逐漸成型!

在浙江衢州,流傳著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道情,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成,是極具地方色彩的說唱藝術之一。

源於道教 興在民間

道情原為道教佈道的一種「道歌」,相傳為東漢張道陵所創,用來宣傳因果報應、勸世行善等宗教思想,由遊方道士在各地演唱。南宋時,開始用漁鼓與簡板為伴奏樂器,因此,也叫「漁鼓」。其曲調有耍孩子、清江引、二六調、誇誇調、步步嬌等,曲調優美動聽,很吸引觀眾。

隨著道情題材的擴大,民間藝人的加入,清朝乾隆年間迎來道情的盛世——鄭板橋時代,道情的作者和演唱者、曲目和唱腔、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材於現實生活、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曲目逐漸代替了傳統的道教故事。後又因道情多唱地方新聞軼事,故俗稱「唱新聞」。

世俗百態 人間滋味


說盡天下事,道出世間情。

道情是衢州地區有代表性的曲種。明末清初時鼎盛,流行於今衢州市所轄的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柯城以及浙、閩、贛交界地區。至今在龍游一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流傳廣泛,影響很大,在群眾中有深厚的基礎。

衢州道情代代承傳,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融合、滲透與創新,吸收當地民歌小調、地方戲曲及風俗中的苦調和說唱音樂,逐漸形成一種渾樸抒情,詼諧風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

如龍游風俗「哭嫁」,現在五六十歲左右的婦女大多會唱。龍游哭嫁不是號哭,而是苦中帶唱,有獨特的腔調,稱為「哭調」。當地風俗,女兒出嫁上轎前,母女要相互對哭,表示難捨難分,認為「越哭越發」,哭嫁有娘哭嫁、女哭嫁,女哭嫁稱「思堂」,娘哭嫁稱「送女上轎」。哭嫁有哭嫁詞,內容大都是吉利詞句。

代代相傳 生生不息

1992年 阿樂在龍游縣湖鎮農村唱道情

衢州道情藝人眾多,自明末清初到現在,代代有傳人,據龍游縣文化館調查資料記載,迄今為止已延續近10代。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柴金財,明末清初時龍游模環鄉田鋪村人,為第一代有代表性的藝人;第二代道情師,是龍游橫山鄉龍門橋村人,活動於明末清初,姓名無考;第三代藝人王祥林,清代龍游塔石鎮王村人;第四代童阿寶,清代塔石鎮崗塢村人;第五代徐連生、徐乃宜分別是塔石鎮、澤隨鎮人。

民國時期已延至第6代,較有影響的當推石佛塘邊村的盲藝人王阿代、模環鄉許家村的許彩根、橫山鎮東塢村的陳水根、湖鎮下庫西角村的陳樟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道情更是人才輩出,湧現出許多佼佼者,如袁耀明、爪樹財、張雲華、章樹良、袁志生、葉念龍、汪宏年、巫永慶、高春榮及說唱道情的新秀杜春燕、杜燕飛等。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三角旅遊聯盟 的精彩文章:

在古老宣城 相遇筆墨紙硯里的千載時光

TAG:長三角旅遊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