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門不帶腦子更可怕的,是出門不帶教養
原標題:比出門不帶腦子更可怕的,是出門不帶教養
拾遺
物語
+
每個中國人都承認中國人缺乏公共教養,
但每個中國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缺乏公共教養。
「結石姐」很崩潰
01
1月18日,一條新聞刷爆朋友圈:
《多家航空公司宣布:乘客可以在飛機上使用手機了》。
看到這條新聞,大家興高采烈:
「坐飛機終於不用那麼無聊了。」
但這個喜大普奔的事情,
卻讓來參加《歌手》的「結石姐」崩潰了。
在長沙錄完節目後,
她坐飛機趕回英國。
這一次,她運氣非常好,
正巧撞上中國飛機解禁手機的日子。
她旁邊和前排的中國乘客,
優哉游哉地捧著手機,
一邊看視頻一邊將聲音外放,
旁若無人地自嗨著。
累了兩天的結石姐本想好好睡一覺,
結果卻被吵鬧得無法成眠。
下飛機後,她「崩潰呼籲」:
「請不要讓手機影響到他人。」
羅某攔列車
02
1月9日,一條新聞震驚朋友圈:
《女教師擋高鐵,致發車晚點》。
從蚌埠開往廣州的G1747次列車,
經過合肥時遇到了一件奇葩事。
列車停站後就要啟動時,
老師羅某卻死扒著車門不讓發車,
理由是:「我老公還沒上車。」
工作人員說:「你這樣會導致撞車!」
羅某依然死扒住車門不放:
「等我老公上車就能發車了。」
於是工作人員把她強行拖下了車,
可剛轉身,羅某又衝過來攔住車門:
「我老公就在檢票口了,讓他上車。」
工作人員很是無奈,
只好等著羅某老公上了車,
列車因此而晚點。
03
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則新聞呢?
我想說一個事情——公共教養。
什麼是公共教養?
就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或公共場合,
所應該具備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
這幾年,我們喜歡說教養,
但中國人最缺的教養,
我覺得是公共教養。
林語堂有句話說得好:
「中國人只知家庭,不知社會。」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中國雖有五千年歷史,
但由於文化、體制等原因,
中國人一直缺乏公共空間意識。
一個中國人,從嬰兒時代開始,
首先學會的就是在公開場合隨地大小便。
很多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這樣的:
在自家上廁所時,母親會呵斥:
「手紙怎麼拿這麼多,浪費!」
但在外面上公共衛生間時,
母親立馬換了另一種態度:
「手紙怎麼拿這麼少,又不是咱家的,你心疼啥。」
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我們,
又怎能擁有良好的公共教養呢。
04
缺乏公共意識的我們,
常常不自覺地侵佔和損害公共空間。
這是網友「達達令」講的故事:
「我工作的公司是個大集團,
公司的茶水間很大,
每天早上,茶水間都很熱鬧,
這個人喜歡沖咖啡,
那個人喜歡喝花茶,
還有人喜歡泡枸杞,
但很多人洗杯子的時候,
總喜歡直接就往水槽里倒,
不一會兒,水槽就堵住了,
於是大喊:清潔阿姨,過來清理下。
清潔阿姨趕忙過來清理,
但清理了不到一刻鐘,又堵了。
很多人倒開水燙洗杯子後,
不想走到水槽邊倒水,
遠遠地就將開水潑了出去。
上周,辦公室劉姐,
一潑就潑到了清潔阿姨身上!
結果她還不滿地大叫:
『你幹嘛啊!在這擋我!』
說完就一臉不爽地走了。
清潔阿姨委屈地拉起褲腳,
小腿已經紅腫了一大片。
公司包午飯,吃自助餐,
自己拿盤子去盛菜盛飯。
但吃不完的剩菜剩飯,
很多人也不倒進垃圾桶,
而是連著盤子放進餐具箱里,
整個餐具箱簡直不堪入目。
有一次,我半開玩笑地提醒一男生:
『垃圾桶就在旁邊,你把剩飯剩菜倒了,再放盤子也行呀!』
結果他哈哈一笑說:
我都做了,那清潔阿姨拿來幹嘛!」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情節,
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甚至,我們就是其中的主角。
遠光燈才是多次碾壓的罪魁禍首
05
缺乏公共意識,
有時會引發非常可怕的災難。
2017年6月7日,一條視頻刷爆朋友圈——
「女子遭車多次碾壓無人施救。」
一名女子晚上過斑馬線時,
被一輛計程車撞倒。
她正試圖爬起來,
結果又一輛轎車從她身上碾過。
…………
最後,女子被碾壓而死。
很多人觀看這個視頻後,
都在朋友圈憤然大罵:
「什麼司機,真是太沒人性了。」
但事後,我覺得有篇文章寫得特別好——
《先關了遠光燈再來談人性冷漠》。
寫此文的記者在調查後發現:
女子之所以會被撞以及遭多次碾壓,
是因為事發時,女子右側的車輛,
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打了「遠光燈」。
強烈刺眼的遠光燈,
嚴重影響了左側車輛的行駛視線。
也就是說,這場碾壓事故,
最大的禍首,其實是遠光燈。
像這樣缺乏公共教養引發的災難,
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遂寧一名不滿一歲的女嬰,
被高空拋下的鐵球當場砸死。
成都環衛工人鄧維松,
在撿拾一個從車上扔下的瓶子時,
被後面一輛汽車當場撞死。
…………
可愛的女嬰,死於高空拋物
06
在一個牧場,
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個人的。
出於私利,每個牧民都想通過多養羊以提高收益。
於是悲劇上演——草地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所有牧民破產。
這就是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劇」理論。
我為什麼要講公地悲劇理論呢?
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公共生活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朱紅文說:
「公共生活是由無數個人生活構成的集合概念,
如果自己不主動維護公共秩序或公共文明,
最後每個人的生活質量都會遭到嚴重破壞。」
雪崩發生的時候,
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全然忘了,自己也是雪崩中的一片。
就拿我所居住的小區為例,
小區裡面養狗的人特別多,
但很多養狗者缺乏公共意識,
遛狗時讓狗恣意亂拉亂撒,
電梯里經常瀰漫著一股尿騷味,
小區步道上不小心就會踩到狗屎。
大家都抱怨小區髒亂差,
但始作俑者是誰呢?
不正是缺乏公共教養的我們自己嗎。
環衛工鄧維松撿拾瓶子時被撞死
07
我講了這麼多例子,
其實就是想表達——我們要學著培養公共教養。
要培養都市教養,就是要意識到:
「一旦進入到公共場合,
就涉及我和他人的關係,
涉及我的行為舉止對他人的影響,
所以要培養一種新的公共生活思維和方式。」
我簡而化之為三句話:
第一句: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覺。
我媽媽有一些特別的習慣,
每次離開酒店,
她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
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
盡量把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
每次去公共衛生間上廁所洗手後,
她都要用紙巾把檯面上的水珠擦乾淨。
每次逛完超市,
她都會把手推車推到入口處塞好。
有一次買的東西太多,
我說拎到車上太遠了。
她說:「都這麼晚了,你讓人家還要那麼辛苦整理手推車嗎?」
我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什麼是公共教養?
這就是公共教養。
公共教養就是在公共場合做任何事情時,
要擁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覺」。
08
第二句: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作家林達寫過一本《歷史深處的憂慮》,
這本書呈現了一個事實:美國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國家。
有一次,他陪中國朋友遊覽美國大峽谷,
朋友拿起可樂罐,就想扔進大峽谷,
「這麼深的峽谷,不幹點什麼多可惜呀!」
林達趕緊制止:「這是違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國,
其實處處充滿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著打開的酒瓶是違法的。
在辦公室講黃段子,也是違法的。
…………
很多中國人不理解,美國為何有如此多約束。
其實正是因為這麼多約束,
才造就了美國的自由。
哲學家穆勒說:「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Gold RIch Money」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坐高鐵時,
看見一個中年男子,大鬍子。
上高鐵後,他找到座位坐下。
坐了一會,就把靠背放了下來,
躺了一下,說:「舒服。」
然後,他突然跑到自己座位後面那個位置上,
舉臂伸腿地坐了幾秒後,
再次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在自己位置坐了幾秒後,
又跑到後面位置去坐了坐。
如此反覆了好多次。
我好奇,問他:「你整啥呢?」
他說:「我怕放低靠背會影響後面的乘客,所以想調整到一個合適程度。」
什麼是公共教養?
這就是公共教養。
公共教養就是在公共場合做任何事情時,
要想到「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09
第三句: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有一年,余秋雨去德國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房子,感覺很不錯,
便想和房東老人簽訂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說:「你還沒住,不知道好壞,所以先簽試住合約吧,有了切身體驗,再決定是否長住。」
余秋雨覺得有理,便簽了五天短約。
五天到了,余秋雨住得很滿意,
便拿起電話和老人商談長租,
哪知一不小心,將玻璃杯碰倒在地,
哐當一聲,摔得稀碎。
余秋雨連忙道歉:「對不起,我打碎了玻璃杯。」
沒想到老人卻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一個過來。」
掛斷電話,余秋雨高興壞了,
哼著歌,把碎玻璃連同其它垃圾掃入垃圾袋。
過了不久,老人就來了,
進屋就問:「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
老人翻看垃圾袋之後,
陰沉著臉說:「房子不租給你了。」
余秋雨很詫異:「我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搖頭:「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
老人垃圾倒出來,一一重新分類,
並把所有玻璃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
用筆在上面寫道:「裡面是玻璃碎片,危險!」
裝完垃圾,老人對余秋雨說: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
上廁所時,要想到下一個上廁所的人。
扔垃圾時,要想到下一個收垃圾的人……」
什麼是公共教養?
這就是公共教養。
公共教養就是在公共場合做任何事情時,
要懷有一份「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微信公號轉載須經授權,
TAG:拾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