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知恥為勇 是我們反省和前進的力量
羞恥感讓人類有了自我反省和前進的力量。孟子所謂的「四端」之中,就包括了羞惡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種德行,又讓人和禽獸有了一定的區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能夠保持而一般的人容易丟棄的正是所謂的人倫和規範於人倫的仁義。對家人對朋友對民族對國家有擔當的大義,可謂是近於勇了,《中庸》如是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屈原不能忍受自己國家的敗亡和君主被囚的恥辱,不惜身命葬身於江海魚腹。司馬遷稱讚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曾國藩面對太平天國,屢戰屢敗,面對恥辱,三次自殺,最後卻力挽狂瀾,成為中興之臣。王國維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死後家人在他遺物中發現了他的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是讀書人對文化的精神持守,面對世道的變化,「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同樣如此的,還有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性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知識分子安放的精神文化一旦衰落,此所以知識分子恥而為生,不得不死,這就是他們的大義大勇。
在我們這個世俗的現代化世界,如果見辱而不知恥,則見義而不勇為將成為常態。年輕的人以偷盜淫逸為榮,讀書的人以事小苦少為業,忙碌的人以事不關己為安。原子式的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甚囂塵上,不公正與不正義反而成為推崇和羨慕之舉,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因此一代文豪泰戈爾面對近代的世俗化社會呼籲「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
我們不僅想起了偏安一隅卻依然鬥志昂揚朝氣勃勃的西南聯大人,他們的校歌是一曲《滿江紅》: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前哲的確付出偉大的艱辛,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人們對文化的承續和國家的強盛有了希望。「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做到不羞恥,首先要知恥,知恥則有大勇,則有前行和進步的力量,弱者能強,衰者能興,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對這個社會有一定的當擔,讓我們的生命不再變的虛無。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