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阿敏:讀《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

楊阿敏:讀《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

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是很熟悉。但仔細思索,我們真的了解孔子嗎?走進孔子,談何容易。無論是孔子的思想體系和命運與價值,每一方面都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實在是因為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太大了,走進孔子,就是走進一部中華文化史,一部儒學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的《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為我們全面系統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命運提供了很好的讀本。

近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使儒學屈居在文史哲的狹小天地進行純粹的學理研究。原本豐富活潑的儒學抽象為哲學理論的歸納與演繹,孔子失去了昔日聖人的光環與地位,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僅得與諸子百家並列看待。受西方學術研究範式的影響,通常認為偉大的哲學家或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其實,對於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來說未必是這樣,所謂的思想體系更多的是後人的追憶和建構。在書中,作者暫借「思想體系」之名,以概括孔子的思想世界。對於如何把握孔子的思想世界,作者有一番自述:「今天,對孔子思想體系要深入、全面地把握,集中探討其核心是完全必要的,但又是很不夠的。筆者無意消解中心,也不想另立中心,只是想實實在在地對孔子整個思想進行深入其內的細心研讀以後,再出乎其外,不帶任何思想偏見和既定的思維模式來理解孔子的思想體系,並儘力展示其原狀,以實事求是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和學說。」這正是古人虛心涵泳,切實體察的現代實踐。

本書第一編《孔子的思想與人格》集中展示了孔子思想世界的不同側面,在核心層面,作者認為孔子的思想體系大致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道、德、天(命)、性與天道層面,二是仁、禮、中庸層面。這部分可以說是孔子思想世界「體」的層面。第一編第三章至第五章敘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與為政之道、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祭祀思想及其人文精神,則充分體現了思想如何作用於生活世界的「用」的層面。而無論是體還是用,歸根結底,必須體現在人格的提升上,因為人是儒學的目的和根本。第一編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就貫徹了這一理念,孔子的中和之道與君子人格,以及孔子超凡入聖的人格境界,為我們樹立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思想只有在歷史世界中才能展現自身的魅力與價值,歷史世界的複雜多變,也給思想以不斷發展演變的機遇。但歷史世界並非總是溫情脈脈,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造就了一批新的思想潮流,也無情地打擊拋棄了一些思想體系。天翻地覆的20世紀中國,各種思潮紛至沓來,令人眼花繚亂。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祖師爺,至聖先師,被各路人物與運動所利用和打擊。尊孔與反孔,孔教與西方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共兩黨關於孔子儒學的意識形態之爭,海外新儒家與大陸的批孔運動。孔子在20世紀的曲折命運,值得認真加以總結反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特別是在國學熱、儒學熱的今天,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分析利弊得失,必將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儒學、評價孔子。

本書第二編《孔子在20世紀中國的命運》梳理了自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直至90年代大陸的儒學研究與儒學復興思潮,大體上就是一部20世紀的簡明儒學史,從中可以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批孔與尊孔現象,值得深思。當代的思想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何理性務實地看待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建立起自身的文化理性、文化自信,都能夠從這裡得到重要的借鑒。

作者關注孔子在20世紀的遭遇時,不忘對海外儒學歷史與現狀的書寫。在第二編第五章《孔子儒學在海外》與第三編第五章《東南亞的儒學與孔教》中為我們展示了孔子及其儒學在海外生存發展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儒學在隨著海外華人在異域的傳播與發展,形成了不同於本土的思想資源與闡釋路徑,為孔子及其儒學在本土的復興與世界性的傳播提供了學習對比的樣板。

作者對海外孔教的產生和發展有充分的同情與理解,「海外華人也憑藉著傳統的孔子儒家思想和孔教組織,安身立命,參與當地的社會文化活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應該認識到海外華人文化圈中的孔教、儒教活動是儒學邊緣化的結果,是他們在異域多元宗教文化環境中的生存需要,應該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

特別是「以孔教學院為代表的海外孔教曾經在殖民地的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的氛圍中以宗教為形式,以儒家人道為本質,弘揚和護衛中華文化,成為海外赤子維繫中華民族精神於不墮的象徵,以及他們心靈的寄託、情感的歸宿。」海外孔教在艱難困苦中堅持弘揚和傳播儒學,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其立根於大眾以挽救世道人心的做法足資借鑒。

對人文精神的關注與突出是本書的一個鮮明特徵。祭祀是儒家禮樂文化的基本內容,具有濃重的宗教性色彩。但是孔子的「神道設教」將宗教的外衣披在儒家政治、倫理和教育諸層面上,在堅持儒學人文理性的前提下,既能順應人情,又不陷於神學迷信之中,通過莊嚴神聖的禮儀形式最終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作者認為,能夠體現中國文化宗教精神的還有關於「三不朽」的論述。《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儒家文化中宗教的成分很淡,但並不是說就沒有其他宗教中的永恆精神。通過現世德行、功業、言論來追求生命的永恆,就是儒家獨特的永恆精神。」這就體現了儒家將生命的終極價值與關懷安置在人文精神的成就與延續上,生命的價值不需要寄託於渺不可及的來世及天國,而是立足於現實世界建立人間天國,「生,吾順事;沒,吾寧也」(張載語)。正如辜鴻銘所說:「我認為儒學的偉大之處也就在此。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

本文部分內容以《走進孔子 走進儒學發展史》為題刊登於《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1月1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與國學 的精彩文章:

論章太炎的明史研究

TAG:讀書與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