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BA和喬丹主宰的年代,一盒民間錄像帶篡位「街球聖經」

NBA和喬丹主宰的年代,一盒民間錄像帶篡位「街球聖經」

為什麼街頭籃球非得憧憬阿倫·艾弗森,而不能追尋拉夫·阿爾斯通?21 世紀到來之際,一盒錄像帶化身風靡全美的「街球聖經」,AND1 是它最忠誠的傳教士。

21 世紀以前的街頭籃球世界,沒有「聖經」,只有信仰。

這種信仰最有可能來自街球「聖地」洛克公園。羅得島的孩子從朋友的父親那兒聽到「山羊」摘取籃板上沿硬幣的傳說,又或是 NBA 巨星朱利葉斯·歐文在夏天重返人間,一記扣籃打掉街頭挑戰者的牙齒——畢竟紐約和 NBA 都是遙遠的地方,貧窮只會限制黑人孩子的想像力。

洛克公園只能解放紐約孩子們的想像力,無法成為播撒在偏遠街區的文化符號。1993 年,草根出身的街頭運動品牌 AND1 決心踐行這個使命,他們摸索了整整六年,最後發現這是一盒籃球錄像帶就能搞定的事情。

這盒後來在街球界人人傳閱的家庭錄像帶,關於它的蹊蹺來歷下文會詳細介紹。只是 AND1 沒想到,自己沒能化作「Air Jordan」一樣的信仰,卻無意中成了他人的「傳教士」——只是,為什麼偏偏是錄像帶?

電影文化在美國的影響力不言而喻,1992 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推出的籃球主題電影《黑白游龍》風靡一時,英文名其實是「White Men Can"t Jump」,直譯「白人不能跳」,意譯「街頭籃球是黑人的運動」——職業籃球是美國黑人為數不多改變命運的機會,絕大多數貧窮家庭出身的黑人孩子對「改變命運」的想像力僅限於「一夜暴富」。但是,有幾個在紐約之外的地方打出名氣的街球手呢?於是從全美各地的街頭一隅奮力向職業圈邁進變成他們唯一的出路,最終打進大學甚至 NBA 的街球手鳳毛麟角。

80 年代初,火遍全國的大學運動首次讓黑人籃球圍繞大都市支離破碎的氛圍,逐漸打破地域的隔閡。這也得益於大學校隊放眼世界、招賢納士——休斯頓大學的哈基姆·奧拉朱旺和克萊德·德雷克斯勒組合,成為 NBA 的「大夢」和「滑翔機」之前,被全美球迷稱作「Phi Slamma Jamma(指在籃圈之上打球的人)」;喬治城大學的「帕特里克·尤因」被稱作「Hoya Paranoia(霍亞毀滅者)」,再到後來被傳頌的「密歇根五虎(The Fab Five)」,這些在大學校園裡活躍的籃球運動員,球迷反而喜歡塗上點「江湖氣息」,於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廣為流傳。

大學球員作為 NBA 頭號勘探目標,可以說是街頭年輕人最想成為的樣子。街頭籃球的信仰是職業籃球,在 80 年代便可考證,嘻哈組合糖山幫(The Sugarhill Gang)最早在創作中唱到籃球,就是不遺餘力地吹噓 NBA:「我家有台彩色電視機,我才配做尼克斯球迷……」緊接著柯蒂斯·布洛那首被《NBA 2K》系列收錄至今的經典歌曲《Basketball》,也是描述帶女孩去看「高大上」的 NBA 比賽:「告訴我,你感到共鳴了嗎?張伯倫拿下 100 分的夜晚,或是凱爾特人贏得八連冠……」

「山羊」到底怎麼打球?那些擁有酷炫外號的街頭大神都長什麼樣?洛克公園上演的對決都是怎樣壯觀的場面?在偏僻街區長大、家裡窮得買不起彩色電視的孩子,對更高遠的街球世界一無所知——職業道路是他們唯一不太模糊的信仰。

這個信仰到 1998 年就被改寫了。

那個叫邁克爾·喬丹的男人在總決賽第六場面對爵士命中「世紀一投」,公牛王朝將 NBA 的收視率和受眾帶到了新的高度,職業球員的社會地位和含金量也水漲船高。即使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街頭運動品牌 AND1,也難以免俗地在 NBA 球員身上尋覓商機——街頭籃球界完全沒有淘金的潛力,職業球員才長著全國球迷熟識的面孔。於是 1996 年首輪第四順位被 NBA 選中的斯蒂芬·馬布里成為 AND1 公司首位代言人,他們還為馬布里推出了初代簽名鞋「Marbury 1s」。

AND1 這種草根公司還是低估了大品牌的實力,他們在水火不容的運動裝備市場舉步維艱。AND1 公司紮根的費城選擇了一身街頭氣質的「狀元」阿倫·艾弗森,而艾弗森選擇的銳步蒸蒸日上。怎麼辦?回到熱血但貧瘠的街球世界中去?AND1 公司還是賭注般簽了一堆不溫不火、看不透潛力的 NBA 新人——這些沒有大公司競爭的球員往往相對便宜,具體名單會在後文透露。

然後 AND1 用實力證明了裝備果然賣不出去,馬布里在凱文·加內特身邊的頭兩年掙得「獨狼」名號,這讓滿懷期待的代言商遭受初次打擊。正在公司為打不開市場一籌莫展時,上文提到的那盒錄像帶從紐約寄了過來。

一盒在 1998 年年底改寫街頭籃球世界信仰的錄像帶。

紐約卡多薩高中教練羅恩·納克利尼奧在夏天執教 AAU 聯賽的一些學生,他的其中一個學生尤為天賦異稟、與眾不同,天馬行空的球風讓納克利尼奧產生了寄錄像帶給商業公司的衝動。這是一盒美國家庭用來記錄日常生活的普通錄像帶,糟糕的畫質,捎帶一些雜音,在熙熙攘攘的球場上甚至很難看清主人公的臉。

然而這個身型削瘦的年輕黑小伙就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出眾,他瀟洒不羈的運球手法立刻讓擠在電視機前的 AND1 高管們目瞪口呆——這盒錄像帶呈現的世界,不是大學籃球,不是 NBA 賽場,而是滿目風塵的街頭!

「AND1 Mixtape Vol.1」,又稱作「The Skip Tape」

那是遠在費城的 AND1 第一次認識來自紐約的拉夫·阿爾斯通。「Skip to My Lou」——出生於紐約皇后區牙買加街區的阿爾斯通 11 歲就贏得如此響亮的名號,這個昵稱取自一首兒歌,可以理解成「蹦躂著奔向籃筐」。

在紐約外人不知曉的情況下,阿爾斯通一路「蹦躂」著進入卡多薩高中,錄像帶製作人納克利尼奧教練回顧:「其實我眼裡有兩個人,完全獨立人格的籃球運動員和街球手,一個是拉夫·阿爾斯通,另一個是『Skip to My Lou』,他可以任意切換人格,以適應不同風格的比賽。」納克利尼奧將阿爾斯通的運球畫面錄下來,當成寶貝一樣四處炫耀,「我認為每個人都會願意看的。」

AND1 市場部負責人克里斯賓·波特贊同納克利尼奧的自信,他立刻決定:簽!AND1 毫不猶豫簽下第一個沒有 NBA 名氣的「野生」球員,還給「紅娘」納克利尼奧寄去 1500 美金以表心意。

阿爾斯通在 1998 年 NBA 選秀大會次輪 39 順位被雄鹿挑中,加上聯盟停擺,美國還沒有認識這個未來的「街球上帝」,但手握那盒錄像帶的波特知道阿爾斯通的厲害,只是一時想不到激活它的辦法。最開始這盒錄像帶流傳於費城周邊的一些合作公司,以及拜訪 AND1 辦公室的客人,無論何時搬來一台電視,總有人不厭其煩湊個熱鬧,對著阿爾斯通晃過對手的畫面大呼小叫。

即使順位靠後,深藏不露的阿爾斯通遲早會在 NBA 出名的吧?還好波特沒有抱死這個想法,1999-00 賽季阿爾斯通只是個出戰 27 場比賽的角色球員。在這盒錄像帶被遺憾埋沒之前,1999 年夏天 AND1 公司在費城郊外的哈弗福德學院開辦了一場商業廣告拍攝工作。

於是我們有幸認識當時 AND1 簽約的一系列 NBA 球員——達雷爾·阿姆斯特朗、里克斯·查普曼、里夫·拉弗倫茨、托比·貝利、邁爾斯·西蒙和新秀拉里·休斯,他們在三天時間內聚集在酷熱的球館裡輪流配合廣告拍攝。

NBA 球員再小也算個明星,波特不敢怠慢了這些 AND1 栽培的搖錢樹,他在球館裡精心布置了一個休息室,裡面堆放著品種齊全的零食和飲料,遊戲機和皮革躺椅,再加一台大屏幕電視和錄像機。

波特似乎小瞧了這些職業球員的品味,有人無意中發現了阿爾斯通的那盒錄像帶,一時間如獲至寶,休息間隙總要來回看上好幾遍,很快所有球員都喜歡躺在椅子上反覆咀嚼阿爾斯通神乎其技的技巧。等到廣告拍攝環節,這些球員居然摒棄一貫以來的學院派操作,爭相模仿錄像帶里將球在胯間穿梭、在背後倒騰的動作,因為這些迷惑人心的肢體語言明顯更「酷」一些。

局面控制不住了。拍攝日的最後一天,阿爾斯通本尊到來,立刻成為一票 NBA 球員擁簇的中心。也就是這個時候,波特下定決心用這盒錄像帶搞出點名堂,他和同事給阿爾斯通的高光集錦加入背景音樂,複製了整整 50,000 份,在 8 周時間裡傳到全國的籃球愛好者手中。

紐約之外的街區開始知曉「Skip to My Lou」的名號,阿爾斯通來不及在 NBA 球場上展現的姿態,憑藉這盒被稱作「The Skip Tape」)的錄像帶「病毒」式的傳播越走越遠,全美各地第一次對街頭籃球的訴求和反饋如此一致:我們還要更多!那些只存在於傳說中的街球場景,終於真實呈現在另一代貧窮的年輕黑人眼前,當然不僅限於黑人和窮人——AND1 和運動商 FootAction 達成合作,在 FootAction 買下任何裝備的消費者,都能在離店時帶走一盒阿爾斯通的錄像帶。不到三周時間,20 萬盒錄像帶被認領,這是當時商界最成功的促銷活動之一。

一個在 NBA 次輪第 39 順位被選中的角色球員,尚未在職業界聲名鵲起,突然成為媲美艾弗森的明星,讓孩子們的籃球信仰回歸街頭——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一盒錄像帶,這盒錄像帶簡直就是「街球聖經」。

實際上,這盒作為「AND1 Mixtape」起源的錄像帶,也被後人反覆以「街球聖經」的名義提起——也許全世界不乏比阿爾斯通更優秀的街球手,但阿爾斯通是第一個讓街球文化覺醒的人。AND1 公司又回歸了草根,他們致力於挖掘全美各地的街球好手,舉辦 AND1 Mixtape 巡迴賽,繼續用錄像帶的形式將街球文化傳送到每一個偏僻的街區。

「AND1 Mixtape」系列從第二年開始畫質提升,並脫離了阿爾斯通,但繼「Skip To My Lou」之後,不久《AND1 Mixtape Volume 3》中的「Hot Sauce(辣醬)」又激發新一輪街球狂熱,「街球聖經」為 AND1 建立起一套成功的商業模式;後來出現的另一個標誌性人物,被視作「街球王」阿爾斯通死敵的「Alimoe(黑寡婦)」甚至留下這樣一句名言:「我打球從來不是為了進入 NBA,而是為了讓大家喜歡我。」

-「難道你不想賺錢嗎?」

-「想啊,但我不能把打球變成工作,我曾經在 NBA 發展聯盟混跡,他們希望我第二個月調整一下運球,當晚我就坐飛機回到了哈萊姆區。」

2001 年,艾弗森帶著一身街頭元素,也帶著 76 人闖進總決賽,而 AND1 舉行了第一次夏季巡迴賽,從洛杉磯到芝加哥、亞特蘭大,最後到華盛頓,在民間的影響力不亞於 NBA 總決賽。著名街球手「The Professor(教授)」回顧:「我在 2001 年聽說有這個巡迴賽,2003 年他們又來了波特蘭,那一年他們首次舉辦生存賽,存留到最後的人能加入第二年的 AND1 隊列。於是我去了,並且贏到了最後。」

阿爾斯通創造了「街球聖經」,而這部「聖經」召集了無數志同道合的街球天才;以及,美國第一個職業街球聯盟成立,第一本專註於報道街球文化的雜誌《SLAM》誕生。「AND1」在籃球術語中本來指進球的同時被犯規、額外罰球一次,但一盒錄像帶催生一個街球盛世的故事,似乎也意味著「AND1」代表的街球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AND1 的三名創始人——傑·科恩·吉爾伯特、塞思·伯格和湯姆·奧斯汀在阿爾斯通的存在為世人知曉前,似乎就意識到這一天終會到來。他們於 1993 年從賓夕法尼亞沃頓商學院畢業後,將汽車開進無人問津的街區,掛出後備箱里的自製 T 恤——「耐克、銳步、阿迪達斯……一個「接地氣」的牌子都沒有,來試試我們的 AND1 吧!」

這些 T 恤上印著流行於街頭槌場的「垃圾話」,例如「傳球吧,這樣你就不尷尬了」——在不入流的街區球場野蠻生長的球手,立即被其桀驁張揚的個性吸引,就連品牌名稱「AND1」都如此符合街頭文化的調性。在正派學院門外流離徘徊的街球手們找到了自我標榜的歸宿,找准目標市場的 AND1 很快積累口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他們的 T 恤入駐大型運動裝備店 Foot Locker,次年擴張到全美 1500 家店鋪。

為什麼街頭籃球一定要嚮往「Where Amazing Happens」的主流,而不能自信地喊出「Soft,Try me」?六年之後,AND1 明白了:為什麼非得憧憬阿倫·艾弗森,而不能追尋拉夫·阿爾斯通?

你看,「街球聖經」中寫著:出身不問貴賤,英雄不問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籃球 的精彩文章:

樂福受委屈依然願意留隊,騎士老闆卻想跑路了

TAG:快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