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來了 歷史那些事你都瞭然於胸了嗎?
世界史、中國史、古代史、近代史……歷史浩瀚如海,學起來著實費勁。很多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學好歷史,小編在這裡將歷史老師胡老師推薦的學習方法分享給大家:
讀:審讀材料、設問
做材料題時建議同學們先審讀設問,根據設問考查的方向,再閱讀材料,這是儘快獲取有效信息的捷徑。在設問中凡是「根據材料回答」的,答案一定蘊含在材料之中,所以我們要認真閱讀材料並劃分出材料的層次。
找:尋找有效信息
本環節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別忘了看出處),如時間、國別、人物、事件等:如果是圖表類材料要注意時間範圍、類別、橫向縱向比較內容的變化;圖片類材料還要關注圖片後的標題和注釋。
憶:回憶教材知識
凡是「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的,實際上是讓大家將材料與教材上的相關知識聯繫起來,或概括或評價。如本題第三問:你認為「重建絲綢之路」反映了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哪些特點?這也要求我們平時做足功課,打通五本教材界限,建立起縱橫聯繫的知識體系。
答:組織答案
作答時要先「想清楚」,在想的過程中要克服思維定勢,多角度、多層次考慮,是得高分的首要條件。如歷史背景或影響一定要將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前人經驗教訓+……因素考慮周全;評價類試題要考慮正反兩方面因素。
歷史知識點記憶看起來沒有頭緒和規律,實際上是有方法可循的。大家不妨試一試下面的記憶方法。
(一)對照法,即用中外對照或古今對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1)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後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後221年蜀國建立。
(2)中外對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和年代對照記憶。如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倫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
(二)比較法,即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知道一個歷史年代比較另一個歷史年代,早幾年或晚幾年,便可由一個年代比較出另一個年代來。
(1)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
(2)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
(三)推導法,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1)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後推法。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四)聯想法,即用聯想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有相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對聯想等等。(1)相關聯想法。通過相關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有關歷史年代的方法。如記住1927年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而由此聯想為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同年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
(2)相似聯想法。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19」這個三位數字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電話號嗎,由公元前119年,聯想到「119」火警的電話號碼便好記了。
(3)相對聯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過四年,由爆發年代(1914年)可以聯想到結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結束年代也能聯想到爆發年代。
胡老師認為,在歷史這一學科中,學生作為初步研究者首先應當保證客觀的態度,其次在保證做題中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再加上一定的答題流程,才可以以不變的能力面對萬變的題。
TAG:聚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