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須傳授孩子的六件事,你做到了嗎?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應該教孩子什麼呢?
吃飯、睡覺嗎?可這些是孩子生存的本能,當他們出生的時刻起就懂得吮吸,困了就會自然閉上眼睛。
說話嗎?我曾經的鄰居是南方人,他們都說著南方普通話。但是他們的小女兒,才來北京一個月的時間,已經說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了。聽他們對話時,真聽不出來是一家子。
曾看過一本書,朱迪思哈里斯《教養的迷失》,書中的中心理論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不是來自基因的東西,一定來自父母。但兒童不是被父母社會化的,而是被同輩社會化的。」
曾經的我並不覺得這套理論有多正確,因為我覺得它貶低了父母的價值。但,有一天我和我媽聊天,她給我講了一個發生在她朋友身上的故事。
一家有雙胞胎兄弟,由於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就把兩兄弟分別交給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兩家來照顧。
奶奶自認為不能辜負孩子的信任,很努力地帶孫子,教孩子學規矩,背古詩,認字……而姥姥家呢,姥爺喜歡安靜,嗜好就是看書,每天不是看書就是看報,不怎麼陪小孫子玩。姥姥是很傳統的家庭婦女,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兒,也不太陪孫子。
後來,兩個孩子中,被姥姥家帶大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奶奶費盡心思帶大的孩子卻比較平庸一些。煞費苦心地教育,沒能給孩子一個前程似錦。一個安靜的人文環境卻給了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聽完這個故事,我開始深思「教養的迷失」這五個字。為人父母,到底該教養孩子什麼?我們的作用是什麼?
保護孩子的天性
在自然界中,為了讓脆弱的「寶寶們」能夠生存下去,大自然都會賦予他們特殊功能。就比如夾竹桃天蛾,它們的幼蟲具有良好的趨光性,這種特異功能能讓幼蟲爬到樹枝的頂端,吃最嫩的葉子。
對於人類來說,孩子們也有很好的天性,比如好奇心,探索欲,對於音樂和色彩的敏感性,模仿的能力,以及語言的天賦。美國科學家發現,嬰兒從出生到4個月是各種語言的專家,他能夠分辨出150種人說話的聲音。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天性,不去打擾他們,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安全的環境。我記得有人問尹建莉說,孩子總是喜歡上桌子,總是喜歡玩馬桶,怎麼辦?
尹建莉說,孩子為什麼不能上桌子?如果覺得馬桶臟,就把馬桶洗乾淨讓孩子玩。
保護孩子的智力
魏教授在《聰明養育》中提到,人的智商類型有三種: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這三種智力沒有偏廢,才是真正的聰明孩子。
其中神經智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子轉的快」。神經智力主要來自遺傳基因,但後天的行為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如果讓孩子在3歲前,有更多的體驗,給他更豐富的環境刺激和感官體驗,他的神經智力會增加。反之,如果把他禁錮在固定的環境中,經常看電視,玩聲光電的玩具,沒有戶外運動,沒有正常的作息,天生的高智力也會降低。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意味著當他們需要時,會有人來保護他們。只有當孩子擁有安全感,他們才會去放心地探索這個世界。假如你一直把孩子往外推,想著要鍛煉孩子的獨立性,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獨立」。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邏輯誤區,當孩子小的時候想讓他獨立,把孩子往外推。可當孩子長大之後,又開始把孩子往裡拽,希望孩子哪裡都不去,只留在自己身邊。然而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給足孩子安全感,再適時的放手。
怎樣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呢?在我們學車的時候,教練坐在身邊,我們就有安全感。教練適時的提醒,也能給我們安全感。孩子需要的也是陪伴和提醒。我們不能一味的討好,必須告訴孩子安全的邊界在哪裡。說話時,要注意語氣和態度,最好的狀態是溫柔且堅定的。就好比我們在學車的時候,十分走運地遇到了技術過硬,態度又和藹的教練,一定會覺得更踏實。
培養良好的習慣
曾經有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Kapitsa),在一次聚會時,被問到:「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當大家都在等一個高大上的答案時,他給出的答案卻是:「是在幼兒園。」
記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
他很真誠地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獨立的鑰匙;良好的禮儀習慣融入集體的鑰匙;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習慣,是孩子掌握知識的鑰匙。
把這三把鑰匙交到孩子手裡,比教授他一千個字,一百首古詩有用的多。
培養思維方式
知識每天都在變,只有思維方式不會因為知識落伍而改變。
孩子在模仿大人行為的同時,也會模仿我們的思維方式。所以當孩子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好「少伸手,多動嘴」。我們不妨把解決的步驟用語言陳述出來,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思考過程,也就是讓孩子「會動腦筋」。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把科學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潛移默化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科學思維就是指觀察能力、提問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假設的能力還有驗證的能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事物,之後提出問題,讓孩子預測下一步會發生的事情。
成長型思維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是會成長的,現在做不了的事情,不代表永遠都做不了。
選擇孩子的同輩
既然「兒童不是被父母社會化的,而是被同輩社會化的」,那就幫他選擇一群更棒的小夥伴吧。自古就有「孟母三遷」的典故,一個優質的環境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我總覺得父母不是孩子的老師,而是守護的天使。我們不能替他們做任何事情,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反映出我們對他們的照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護好他們身上那些原本的好。
育兒理論、書籍遍地都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同一種理論養育出同樣的孩子?因為孩子生而不同。他們不是白紙,更像種子,果實是怎樣的,早已註定。我們能做的,就是守護好他們,待他們結出果實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他們和我們的期待完全不同,但卻更好。
VIPKID家長V課堂特約作者:子晏,多家專欄簽約作者,資深編輯,有了兒子之後,開始鑽研兒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學,只為讓他有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TAG:VIPKID家長V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