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思考,快與慢》:你認識你自己嗎?

《思考,快與慢》:你認識你自己嗎?

面對現實中無處不在的非理性,你要如何認知大腦運作機制和心智模式,思考生命意義和尋求幸福感?你也許可以在《思考,快與慢》中找到答案。今天與你分享阿貝的讀書筆記,看她是如何在書中重新認識自己的。

讀丹尼爾·卡尼曼著的《思考,快與慢》,痛並快樂著。

《思考,快與慢》是丹尼爾·卡尼曼結合他與摯友阿莫斯一生的學術研究,用各種生活實驗,生動有趣地揭示人們思考、判斷、推理和決策過程的各種非理性現象,分析背後的原理、效應、定律、偏見、錯覺。這些現象裹挾著原理如山洪爆發般,轟然涌到跟前,腦海一片汪洋。


卡尼曼是誰?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2002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先驅者」,

他與阿莫斯共同研究的人類判斷與決策,挑戰、瓦解了經濟學理論界長期抱持的一個概念:「經濟人」的理性優先決策。「把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解釋了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作出判斷」,對經濟行為學研究影響深遠。

年輕時的阿莫斯(左)與卡尼曼(右)

卡尼曼的研究生涯基本上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他和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做了系列別出心裁的有趣實驗,開創了利用實驗研究個體決策行為的先河,揭示了 20 多個「認知偏見」——人在推理中無意識差錯歪曲了人對世界的判斷。

第二階段,卡尼曼和阿實驗研究證明,在不確定情況下做決策的人,並非如傳統經濟學模型所假定的「理性人」那樣行事,而是另一種更符合人類心理解釋決策的理論,即「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這是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若阿莫斯沒有去世,將和卡尼曼共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三階段,阿莫斯過世以後,卡尼曼轉向研究「享樂心理學」(hedonic psychology):快樂行為學及其性質和成因。思考理性與體驗幸福。提出大腦兩個系統、心智兩個自我的人類,如何尋求幸福。

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貫穿了以上這三個階段。書的內容豐富,充滿智慧,對人類理性缺陷的洞見令人印象深刻,警醒我們理性地認知自己的思考和決策。


什麼是大腦雙系統?

卡尼曼引用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的大腦雙系統理論,大腦存在雙系統或雙進程,系統 1 是無意識運作的直覺,是快思考;系統 2 是受控制運作的運算,是慢思考。

卡尼曼用系統 1 和系統 2,是想讓思考和表達思想的語言更易於被理解。陽志平在斯坦諾維奇的著作《超越智商》的推薦序文中提到了雙系統理論的來龍去脈。

學術界如武林,高手過超、相互激發。先是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 1989 提出「理性障礙」(Dysrationalia)新概念,啟發了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帕金斯 1995 年提出「心智程序」(Mindware)新概念。

然後,「心智程序」又反過來啟發斯坦諾維奇 2000 年提出人類心智架構的「雙系統理論」(Dual-System),認為人類的心智加工存在系統 1(快思考)和系統 2(慢思考)兩個不同進程。

這個「雙系統理論」啟發了丹尼爾-卡尼曼,他直接引用系統 1 和系統 2 ,出版了《思考,快與慢》一書,帶領讀者體驗思維的終極之旅,讓你認知人類生活中已經發生的、正在不斷發生的非理性判斷和決策背後原理。

後來,斯坦諾維奇在《超越智商》一書中深化雙系統理論,改成「雙過程理論」,用三重心智模式,即自主心智(快思考)、演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慢思考),指引人類提升理性,謀求幸福。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指出人類非理性的起源在系統 1(自主心智),快思考;斯坦諾維奇在《超越智商》書中指出人類理性需要依靠系統 2(反省心智),慢思考。他們的智慧,一個讓你認清自己,一個讓你提升自己。


無處不在的理性偏差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揭示了三十多種理性偏差,如啟發式聯想、如過度自信、前景理論,還有體驗效用、峰終效應等。

它們像一面思維的立體鏡子,360 度角照見大腦思考過程和頑固的偏差,讓你認知你自己的思考決策過程。種類繁多的理性偏差,一時無法消化,否則按照大腦的啟發式聯想,需得歸類方可安心。只能憑感覺選幾個印象深刻的認知偏差做筆記。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決策時,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個資訊(稱為錨點),即使這個資訊與決策明顯無關。錨定效應揭示人的決策會受到毫不相干的所謂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影響,就像沉入海底的錨,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併產生認識上的偏差。

題2:由兩組受試者 5 秒內計算下列試題:

A 組:1×2×3×4×5×6×7×8 = ?

B 組:8×7×6×5×4×3×2×1 = ?

因沒有足夠時間計算,只能嘗試估計答案。

A 組的估計是 512;B 組的估計是 2250。

正確答案是 40320。最初的數字 1 和 8,分別是 A 組和 B 組的錨點,它嚴重影響你的估算值。

錨定是系統 1 潛意識、無意識、自動發生的,雖然系統 2 會進行有意識地調整,但往往調整不足而導致決策偏差。錨定效應是一種極為頑固的認知模式,一種非理性認知偏差。即使你了解錨定效應再多的事實,也不可避免被它影響。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範式的決策模型,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編輯階段,人們憑藉「框架」、「參考點」等採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據函數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判斷信息。

前景理論經過發展,核心內容包括三個認知特徵:

1.人們不僅看到財富絕對量,更看到財富的得失變化量。衡量得失需要參考點。高於參考點就是所得,低於參考點就是損失。

2.降低敏感度原則在感覺維度和評估財富變化時都適用。

3.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比較和權衡盈虧時,虧比盈的反應大得多,即損失厭惡原則。

比如 A:同事們年收入 6 萬,而你是 7 萬;B:同事們年收入 9 萬,而你是 8 萬。你選哪個?

大部分人出人意料地選擇 A,也不願意選擇多 1 萬的 B。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參照依賴」。何為「得」,何 為「失」,不過是比較的結果。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指人們在決策時,面對不同的表述,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策。框架效應揭示:人們規避風險或偏好風險,都不是基於事實的。在同樣客觀的結果中,做出的偏差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反轉。

框架效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比如醫生讓病人做手術決定,A 醫生說,「手術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是 10%」,病人嚇得不敢做手術;B 醫生說,「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 90%」,病人想都沒想說,「醫生,你太牛了,我願意手術」。

比如集團召集下屬企業總經理開會,決定:今年虧損,取消年終獎。

A 總回公司宣布:今年虧損,年終獎取消。眾員工背後皆罵。

B 總回公司宣布:今年虧損,年終獎取消,還要裁員。但經過爭取集團同意不裁員。眾員工慶幸感激。

C 總回公司宣布:今年虧損,年終獎取消,並要裁員。眾員工皆去老總那裡求情。


小結

揭露了這麼多非理性,似乎思維偏見很糟糕。

人類大腦系統 1 的特徵既是錯誤和偏見的起源,更是大多數正確做法的起源。而我們也因為常做正確的事才得以適應生存發展。

種種非理性偏見都是人類大腦在長期演化中得來的有益於生存和繁衍的特質。相比收益更看重風險,才能規避風險;遇到事物採用啟發式聯想,才能快速歸類、快速反應。當某類偏見獲得成功率較高時才可能在大腦中生根固化成模因。

而理性,是人類新近才發明的思維武器,在非理性失敗的地方進行補救。時代迅猛發展,人類大腦來不及應對瞬息萬變,需要理性補救的地方會越來越多。

因此我們才要站在西蒙、卡尼曼、阿莫斯、泰勒、斯坦諾維奇這些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的肩膀上,更好地認識自己,認知大腦的運作機制,識別非理性基因,刻意訓練理性思維,把理性的思維模式壓入大腦工作記憶部分,傳承和繁衍。


開智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提升對世界的感受力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