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陸儼少:社交搞多了,影響做學問

陸儼少:社交搞多了,影響做學問

陸儼少

1909年生於上海嘉定。又名砥,字宛若。少年時就讀新式學堂,18歲入無錫美專,旋因不適退學;19歲隨著清翰林王同愈習詩文,拜馮超然學畫;30歲至38歲為躲避戰亂至重慶;39歲回上海南翔開辦農場;1957年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任教浙江美術學院山水畫課;1980年正式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1982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任浙江畫院首任院長;1993年10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向上滑動啟閱)

丹青今昔話滄桑

——陸儼少先生對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一次談話

我的學畫完全是自發的。小時候住在上海郊區一個小鎮上,那裡沒有畫家,也看不到畫,更沒人指導,家裡親戚朋友中也沒有畫畫的,可說是一點沒有畫畫的環境。上輩說我,小時還未識字就喜歡畫畫,我到十三歲才看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傳》,感到很新鮮。十四歲到上海澄衷中學讀書,圖書館裡有一部珂羅版印《中國名畫集》,但不能借出,就拿了筆到圖書館去臨摹,十九歲正式從馮超然先生學畫,馮先生第一句話就對我說,學畫不能太重名利,要有殉道精神,這話牢記在心,一直對我影響很大。當時有一同窗開畫展,馮先生知道後很不高興,認為他學了幾天畫就開畫展,名利心太重很不好。馮先生鼓勵我,作畫要有自己的面貌,我的畫不像他,他很得意,常對人說:「人家學生都像老師,而我有一個不像老師的學生。」現在如果說我有一點成就的話,與我有這樣一位開明的老師是分不開的。有一次馮先生對我說:「你現在才學畫還好,我很苦,我有了個面貌,想變也不允許,變了,人家說是代筆,是假的。」馮先生當時在上海是很有名的畫家,三吳一馮(即,吳湖帆、吳待秋、吳子琛、馮超然),畫的潤格很高,求他畫的人很多,但他總還是說賣畫苦。當時的有錢人,很多是附庸風雅,往往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拿了錢就只能滿足他們。

當時賣畫,也是賣面子,賣名氣,馮先生名氣大,當時生活還好,但只有這麼幾個。大多畫家是很苦的,連飯都吃不上,所以我想最好不要賣畫,但我家境並不富裕,不賣畫,以後怎麼生活。當時我有一朋友在浙江武康縣上柏山中辦農場,他也喜歡游山,約我同去天目山,我先到上柏山中他家裡住了幾天,我說這地方好,他叫我也到山裡來辦農場,我本來就不想以賣畫為生,就置了些山地,種了梨樹和燕竹。當時我有一方圖章「門前千樹梨花人家」。馮先生贊成我這條路走得對。就這樣經營了不到五年,梨樹開花結果,竹也成林,但抗戰開始了,我就帶著全家逃難,兩個老人、幾個孩子,老伴又在生病,一路上顛沛流離,狼狽不堪,最後到達重慶,重慶市裡要挨轟炸,在鄉下又有土匪,最後找到一個親戚,他介紹我在一家兵工廠的附屬農場里當事務員,做記工記賬、領料發料等工作,工資不足以養家,空下來也畫些畫,後來在重慶成都開過幾次畫展。有一次在成都有人對我說:「你要開個展必須去見一下四川省教育廳長。」我帶了一張畫去見他,他看畫後說:「畫可以,但在成都開畫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我這個人有戇脾氣,不通世故,回答他說:「我二十年學畫未學人事。」他說:「這樣畫展是開不好的。」我也知道人事第一,但我這個人不會人事、不會交際,直到現在還是不會。

我在香港開畫展,外面有的雜誌介紹我的畫展時,引用了我在《山水畫芻議》一書中的主張,「三分作畫、三分寫字、四分讀書」,並說「現在有些畫家是三分作畫、三分宣傳、四分社交」,這句話是很深刻的。在舊社會那就更是這樣,全靠背景,沒有背景開不好畫展,但我認為在年輕時應該扎紮實實做些學問,社交搞多了,要影響做學問。等年歲大了有點名氣後,再回頭做學問練基本功就來不及了。走近路想早點出名,看起來像是聰明人,但老老實實練基本功做學問,絕不是笨事,而是更聰明。老老實實做人,不搞花巧,人品高了畫品也會高,畫品是反映為人的各種因素的。在舊社會老實人要餓肚子,今天新社會生活有保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不必如上面所說去迎合有錢的買畫者的口味,他們不允許你創新。今天鼓勵大家創新,「創新」這二字不是現在才提出來,自古以來所有大畫家,沒有一個不創新的,否則就不足以成大家,創新愈多,成就愈大,家數也就愈大。像北宋董源那樣。米芾說他是「唐無此品,格高無與比」,他在荊、關、李、郭北方山水的畫法上,能出新的面貌,畫出一片江南景色,所以就成了大家。在舊社會想創新,阻力很大,要有毅力,有勇氣,要有一種犧牲精神,戰勝習慣勢力,好像在石頭縫裡長出竹子那樣,要費很大的勁,其艱難困苦的程度一言難盡,說出來今天的年輕人是沒有體會的,像是在說笑話,而事實就是如此。創新是手段,目的是要提高創作水平,那就要有高的見識,就要多看好畫,第一步總是眼高手低,眼睛提高了,再經過努力手也跟上,手和眼接近,這樣水平就提高了一步。所謂推陳出新,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出新,這樣的創新才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從前要看一張古畫是極不容易的,現在青年人眼界高了,像我們美院的學生,看「四王」的東西不在眼下,一定要看宋元畫,取法乎上當然是好事,像前些時我們在故宮看宋元畫,這是以前一輩子也看不到的,過去要想看幾張古畫,得託人買面子,求收藏家,精品還不肯拿出來,而且看一下就收起來了。我記得馮先生曾對我說帶我到龐萊臣(上海大收藏家)家裡去看古畫,後來一直也沒能實現。有一次我在上海的一家裱畫店看到正在裱那張王叔明的《葛稚川移居圖》,就是我們在故宮看到的那張,當時正在接筆,露出上面一部分,我感到很高興,因為在那本珂羅版印《中國名畫集》上有的,這次能看到真跡,我要求展開來看看,開始還不肯,經我再三懇求了很久,最後才打開來給我看了,但從打開到捲起一共也不到兩分鐘,而現在就掛在故宮,今天看得不夠,明天可再去看,這樣的條件,以前是決不可能的。有些人認為我有一些傳統的基本功,以為我臨了不少宋元畫,實在我哪有條件臨,即使有一點也是看來的,記得在抗戰前南京舉辦過第二屆全國美展,我得到消息就去了,每天上下午都去看,連續看了十天,將最好的畫看之又看,看得爛熟,眼睛一閉這張畫就浮現在腦際,可以背出來,經過這次看,得到很多好處,我感到是貧兒暴富,突然腦子裡有了很多好畫。而現在青年人,對看古畫不感興趣,我在上海時,有空總到博物館去看,很少碰到熟悉的畫界年輕人,有這樣好的條件不利用很可惜。

再則是安排畫家下生活的條件,以前也是不可想像的,畫山水必須到名山大川去,公家出旅費安排時間,組織幾個人一起去。以前想去首先自己要有一筆旅費,其次在工作的人也沒有假期,再者要找一個同伴也是極困難的,一個人去不好,交通又不便,治安也不好,一個人更不安全。我沒有別的嗜好,就喜歡到名山大川去,總想每年跑個地方,所以在舊社會的畫家中,我可算是跑的地方多的一個,但現在年輕人,能去西藏、新疆等地,近的名山大川更不用說都跑遍了,我與他們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出去跑是重要的,但總要先學點傳統,沒有傳統面對真山真水,自己憑空想出一套是不可能的。我常對人說,每到一地,總要得到一點東西,各地有各地的特點,每次出去要帶點新的表現方法回來,這樣積累起來就出面目。上面所說,鼓勵創新,多看名畫,今天的印刷品也很好,所謂下真跡一等,眼界提高了,又有出去的條件,畫畫也有目的性等等,今天有這些好的條件,我認為,為什麼現在中國畫比解放前水平高的原因也就在這裡。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行萬里路是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讀萬卷書,現在青年人不太重視讀書,讀書要從小開始,我也是從小學第一課人、手、足、刀、尺開始的,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中學裡接觸一點古典文學,但也不深不透,中學畢業後,決心學畫,我父親不同意,說學畫要餓死的,如上面所說,靠賣畫生活確實是不容易,但我對畫畫有特殊的興趣,後來說服了父親讓我學畫。學畫後,聽人說畫中國畫必須讀點古典文學,作詩、填詞。所以我在近二十歲時才開始讀書,年輕時讀的書可永世不忘,我二十歲開始已感到遲了,我主要靠自修,沒人指導,我的文學修養全靠補課得來,沒系統、沒計劃,拿到書就讀,是涉獵性質,所以我的文學基礎是不牢靠的,但我感到自己有三千兵能當五千用,肚裡貨是不多的,拿出去還能將就一下,實在是騙騙人的。有一次我有個書卷託人帶給南京的高二適(就是在《蘭亭序》的真偽問題上與郭老辯論的那位老先生)請他題跋,他看後說我對《水經注》很有研究,實在天曉得,《水經注》我是看過的,但只是抽幾篇看看,如其中的江水注,長江、三峽等條,根本談不上研究,也有人說杜詩讀得很熟,對杜詩有研究。說我作的詩有杜甫的味道,我杜集是從頭至尾讀過一遍,另外詩只讀些選本,我家也沒有一本字典,讀書難字過,所以沒有扎紮實實做過學問。雖然是這樣,但我認為讀點書對畫是有幫助的。所以我有十分精力安排四分讀書、三分畫畫、三分寫字。畫畫必須要寫字,不僅是字寫好了題在畫上可以相得益彰,書法與畫有共同之處,寫字也是一種最好的肌肉訓練,可使筆頭重,筆力入紙,而且寫字講究點劃,用在畫上可不放過每一筆,可經得起推敲。好的書法,多看多臨,可以變化氣質改善一個人的筆性,我感到筆性一半是先天的,一半是後天的,在後天方面,要改善筆性必須立人品,做學問,多寫字。如果不寫字不讀書到了一定階段就阻礙了提高。我上面說的十分精力,畫畫只佔三分,有人說太少了,我的意思是,三分以外的時間裡每時每刻腦子裡面都要有個「畫」字,隨時留意,得到啟發,如張旭看到擔夫爭道,受到啟發,草書長進,看起來這與寫字毫無關係,就因為張旭時刻想到寫字,別人看來是毫不相干的事,他卻得到啟發。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時刻想到畫,即使是三分時間從事畫畫也夠了,以前我自己這樣安排,感到還是行之有效的。我這個人有一股犟勁,對一門學問,學了就要認真的學,搞好它,把一生精力撲上去,不甘於小成,要與最強最好的比,即所謂要與古人血戰,不能學到一點就沾沾自喜,我要求自己的畫要創新法有面目,這種新法和面目,要被人所承認,要影響後世人,這樣在美術史上才可佔一席地,說得形象些,過一百年後舉行歷代畫展時,能掛上一張,這就不是白過一生了。但我在舊社會度過了四十年,條件不好,自己也不夠努力,所以沒有學好,在新社會又經歷十年動亂,也怪自己主觀上不夠努力,得過且過,一再蹉跎,現在悔之晚矣,少壯不努力,現已七十多歲,來日無多,但在我這有生之年,能看到現在國家這樣安定,日趨繁榮昌盛,給畫家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我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來珍惜它,爭取多活幾年,以前我說爭取活到九十歲,有人說我太保守了,上海五個老說向百歲進軍,的確要做的事太多了,否則來不及做,我想與大家一起,在這樣好的條件下,對國畫事業做出一些應該有的貢獻,這才不辜負領導與廣大群眾對國畫事業的期望與支持。我拉雜講了這些,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整理姚耕雲

註:姚耕雲,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原副主任、陸儼少先生的大弟子。1988年因病英年早逝。

作品

欣賞

陸儼少| 江上青山橫絕壁|142.8×48cm|1942年

陸儼少|江山勝覽|88.9×45.3cm|1955年

陸儼少|雪竇寺水箭岩|92×53cm|1956年

陸儼少 | 硃砂沖哨口

陸儼少 | 松壑鳴泉

陸儼少 | 林區放筏

陸儼少 | 峽江行舟圖

陸儼少|峽江行舟圖

陸儼少|縈青繚白映清波

陸儼少|電站雄姿|97×65cm|1966年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1980年

陸儼少|富春新貌圖|69.5×38.5cm|1973年

陸儼少|紅心背簍|69×52cm|1960年

陸儼少|黃山崖嶂|68×42cm|1978年

陸儼少| 劍門秋色|126×58.5cm|1963年

陸儼少|滿峽開帆圖|96×58cm|1978年

陸儼少|峽江圖|96×59cm|1978年

陸儼少|雁盪泉瀑|97×60cm|1978年

相關典籍

《陸儼少全集》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冊百開》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陸儼少傳記》 李仲芳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畫人陸儼少》 趙健雄 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續經典——陸儼少藝術及晚輩作品集》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陸儼少井岡山五哨口·國畫手卷》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首屆陸儼少獎中國畫展覽作品集》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來源:浙江畫院

微信編輯:堯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市縱橫 的精彩文章:

TAG:藝市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