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有信仰嗎?99%的成功人士都是有信仰的

你有信仰嗎?99%的成功人士都是有信仰的

小麥作者 / 八月 天佑

編輯 / 小麥編輯部

「沒有信仰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你有信仰嗎?

問過很多人,你有信仰嗎?TA們的回答一般都是,「不,我不信教,所以,我沒有信仰」。

信仰,自啟蒙時代以來就被知識界視為迷信的代名詞,信仰行為素有信仰主義的惡謚。這都是人們對宗教信仰的厭惡造成的。誠然,宗教信仰與科學、理性、知識的務實精神相對立,它的迷信、偏狹、狂熱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但是由此就認為「一切信仰都是有害的」卻有失偏頗。

信仰是什麼?

在人本學意義上,信仰指的是人類精神的支撐點,它是一種終極關切的態度,是人對現有世界的內在超越,它表現了人對超時空的無限和永恆的渴望。信仰作為人類精神最深層的結構,體現了主體對人生的終極依據、意義和價值目標的追求與尋找,即人對一種具有無限性的終極依託的尋找,並且它在最深遠、最穩固的層次上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意識活動、精神生活和行為傾向( Karl Marx,1979)。

信仰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普遍精神現象,宗教信仰僅僅是它的一種內容和形式。人作為一種自覺的存在物,不僅活著,而且會追問「為什麼活著」。這一亘古如斯的提問,是人超越自身存在,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對生命意義的尋求,也是人需要信仰的表現。每一個反思和尋求的結果就是一種信仰形式的產生。它可以是宗教學說,也可以是哲學理論,但必須具備一些特點,才能滿足人的信仰需要,成為精神的靈魂和支柱。這就使得渺小的生命在永恆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佔據了一確定的位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有一個安身立命的點,以及滿懷希望地生活下去的人生之路。因此,信仰是人為滿足生命的意義需要,在宇宙中自我確定的立足點,在社會中自我認定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物質生活是人活著的基礎,信仰給活著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就成為人生的根本意義。信仰規定人生意義,指導人怎樣活著,並通過一定的價值觀念影響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信仰對人生有什麼意義?

賦予生命崇高的意義

信仰及其實踐把人從有限的時空中解放出來,趨向無限;從感官享樂中提升出來追求精神的自由。在這樣的信仰中,對無限的渴求,對自由的神往及創造的意願,與崇拜對象合而為一,生命價值因與最高目標的溶合而獲得永恆。信仰賦與人神聖、高尚與偉大,單純的物質生活只會使人自私、庸俗和無聊。

人類歷史的發展形式和特定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定時期內大多數人的信仰趨向。 一個適合歷史發展、人心需要的新生信仰,會有無法遏止的擴張力。開始是一人、數人,象星星之火一旦遇到適宜的環境和時機就會燃為燎原大火,成為強大的社會力量和思想力量。但是,任何信仰的推進都不是無限的,在它的成功的同時亦伴隨著陰影的擴展。追求會產生狂烈,虔誠要求服從、獻身,崇拜變為迷信,這都會成為保守的力量。信仰的教義、信條、禁約、祭儀會隨著時間而僵化,導致對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縛,阻礙個人才能的自由發揮,直至限制、壓抑人的生理需求。這些陰影隨著成功的擴大和鞏固—尤其當信仰與政權相結合時便越來越暗,最終扼殺了它的積極作用。

提供終極關懷

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曾對中世紀和近代文明作過一個耐人尋味的比較。他指出,相對於近代文明,中世紀的「主要特點就是缺乏個人自由」。但那時,缺乏自由的個人並不感到孤獨。這不僅因為宗教信仰給人們提供了維繫情感、實現精神聚合的超驗紐帶,而且也因為,自然經濟結構和種族、民族、家族、社團等社會關係與社會組織,給人們提供了確定身份、實現社會歸屬的有機而穩固的社會母體。現在的問題在於,「個人解脫了經濟和政治紐帶的束縛,他通過在新的制度中積極和獨立地發揮作用,獲得了積極的自由。但同時,他所擺脫的這些紐帶,正是過去給予他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那些紐帶……」(Erich Fromm,1950)

以某種信仰作為心靈的支撐,人的心理才有永久的平衡感、安全感、歸宿感,人的行為才能堅定踏實,人生才能體驗出意義和價值。信仰不給人以可靠的知識,卻能給人的人生實踐提供確定性,給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追求提供基礎,它居於人類精神整體中的最深層,指向人類精神生活中終極的、無限的、無條件的一面。

肯定奮鬥的意義

有了信仰這個精神支柱,就可以激發起主體實踐活動的巨大熱情、強化主體的意志、堅定主體的信心和毅力,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主體的潛能,實現主體的價值(Lev Shestov,2004)。

一個人積極地參與甚至獻身一種追求進步的事業,需要有一種根本的信念支撐他。這是任何金錢或權力拜物教都無法做到的。一個真正的人,在他社會行為的最高層次,總需要一種有深度的開悟,超越功利,超越自我,超越生死。這樣的人才能大徹大悟,才有大智大勇,才能承擔一切挑戰與痛苦,並能在任何情況下獲得心靈的平衡與安頓。一個人有了這種終極承擔和終極獻身的精神,並且轉化成人格,才能有高品質的社會參與行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一項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必須具有某種堅定的信仰,這樣他就能以出世的境界開創世間的事業。信仰對創造的意義首先在於價值的認可。信仰能使人不那麼看重世俗利益的得失,人們的眼光能夠拓展到他人不注意的空間,關注到世俗思維所輕視的方面。

許多成功人士都有信仰

國內有宗教信仰的企業家非常多。李嘉誠是虔誠的佛教徒,華為任正非是基督徒。英媒《金融時報》稱中國內地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頂級富豪自稱是佛教徒。包括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等。

著名房地產開發商、擅長寫作、演說的潘石屹,也是一位鐵杆佛門弟子。

俞敏洪早年皈依佛教。他說,如果沒有家庭,像弘一大師一樣脫離紅塵,研究佛法,可能也是個好的選擇。

前奧運冠軍、「體操王子」李寧,在下午的發言中,則談了佛法對竟技體育精神的啟示。他認為,竟技體育就是不斷的「精進」(佛法名詞)、追求卓越的過程,這與佛法「一心一意」、鍥而不捨的「向道精神」如出一轍。

澳門賭王何鴻燊:「我是中國人,我有傳宗接代思想,我信佛教,對因果輪迴深信不疑。」(來源《何鴻燊自傳》)

你我都是缺啥學啥的好青年,難道要取得世俗的成功,必須要信仰個宗教嗎?信仰是心靈的主觀產物,宗教或政黨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不等同於宗教信仰

有信仰不等於皈依某種宗教。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信仰的本質是相信其正確,甚至寧願相信其正確,而不在於其是否真實。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是支撐人類精神的信仰。譬如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科學的信仰。又如古人相信人的成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

人生中,一旦有了一個信仰,做很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是可以支持自己,自己能從信仰裡面找到堅持的理由,堅持下去,因為有信仰的人,都不是那麼的容易失敗,信仰是人們堅強的後盾。

曾有人問蘇格拉底如何才能成為偉人,蘇格拉底告訴他:每天堅持把手抬起再放下,反覆30次。一周後剩下80%的人堅持,一個月後只有40%的人還在堅持,半年後只有10%的人了,一年後就剩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柏拉圖,古代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是許多企業家成功的「秘訣」。「股神」巴菲特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十年持一隻股票持的決心,那麼你乾脆不要持有它。」持之以恆的精神是巴菲特的真正財富。有人說,巴菲特致富的秘訣,不是他炒股有多「神」,而是他能夠堅持自己的投資信念——認準一隻股票,也就是相信他所投資的企業將來會增值後,他能夠用很長的時間來等待手中的股票升值。在此期間,不管市場環境發生任何改變,他都始終堅持他最初的信念。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保存中國的革命力量,進行了偉大的長征。他們爬雪山,過草地,歷經一切艱險,到達了陝北。是什麼讓他們翻過了高不可攀、鳥獸罕見的大雪山?是信仰。是什麼讓他們度過了泥濘不堪、瀰漫著死亡氣息的的沼澤地?是信仰。是什麼讓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是信仰。沒有他們堅持信仰,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埃隆·馬斯克就是《鋼鐵俠》的原型,是個天才冒險企業家。他的朋友們評價他是個目標極其明確的人,他習慣從工程師的視角看世界。Adeo Ressi,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室友說,他也是一個瘋狂的創業者,大學時候,兩人曾經開了一個夜總會,每次警察打來電話,總是馬斯克故作冷靜地回應。

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常常思考,這個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他看好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空間探索。後來他依約進入了這三個領域,並依次扔下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三個重磅炸彈。

「只要他看好的,他會一直努力,直到達到目標。」Ressi說。

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他會不遺餘力地反擊,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

如何成為一個有信仰的人?

1、用心感受

要真正的擁有信仰,需要完全的靜一心來,踏踏實實的、認認真真的思考人生基本問題,不自以為是,不隨波逐流,真正的用心的理解和感悟。

2、在實踐中檢驗信仰

信仰的目地不是讓人逃避現實的,信仰一定要在實踐中檢驗的。通過信仰建立起來的使命感,要不斷在生存中去驗證,越是正確的信仰越能帶來力量和幸福。

3、尋求新的信仰

舊信仰已經過時,不可取。這樣,才會發現與實現真正的自我。在我們生存的世界沒有為我們提供直觀答案的情況下,人們通過長期的與世界的接觸、生存實踐,不斷的深入的探索、感悟、學習,總結建立起一些具有其時代發展特徵的基本認識,相對完整與系統後,成為解答上述問題的認知體系。隨著人類的進步,對世界與自身認識、感悟的不斷加深,信仰在不斷發展與更新。那些迷信的、教條的舊信仰已經過時,不可取,人們應當去勇於探求新信仰。初步看,以宇宙演化為背景,生命演進為主線,追求最高真理是核心,改造現實為使命的,能綜合進人類最千年來優秀認識成果的信仰是更可取的。

References:

Karl Marx,《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1979

Erich Fromm,《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1

Lev Shestov,《On the scales of job》,2004

更多知識,關注小麥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麥心理X 的精彩文章:

關於哈佛心理學教授的幸福課,小編花了6個月才整理出全部要點

TAG:小麥心理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