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巴基斯坦拍攝手記:戰火硝煙中的中國醫療隊

巴基斯坦拍攝手記:戰火硝煙中的中國醫療隊

截至2018年1月17日,中巴急救走廊的首個「急救單元」——「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投入運營已四個多月。巴基斯坦紅新月會暫時不具備接管急救中心的條件,經中巴兩國紅會協商,決定由中方分批派遣醫療隊入駐急救中心開展急救醫療服務,為兩年後移交給巴方自主運營奠定基礎。

一月中旬,拍者君的一位小夥伴前往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實地記錄了當地的醫療、生存現狀,以及中方援建醫療隊員在異國他鄉的工作、生活點滴。

本文為新京報攝影記者陶冉自述

新京報攝影記者陶冉在巴基斯坦拍攝採訪。

說起「巴鐵」,大家一定不會陌生。2018年1月,我跟隨紅十字基金會赴巴基斯坦,採訪中方援建醫院事宜。從北京出發,經兩次轉機後,順利抵達瓜達爾機場。

一下飛機,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機場周邊滿是荷槍實彈的軍警,足見當地局勢的不穩定。

乘車前往位於瓜達爾港附近的醫院途中,巴基斯坦政府為保護我們的安全,特別加派了軍警車輛全程護送。

從機場到港口,這段車程約有20分鐘,車隊行經之處,都採取了信號屏蔽和交通管制的措施。

車隊行駛至港口的第一道大門時,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於2017年5月7日建設落成,其中包括急救車、急救隊伍、急救信息系統等)的輪廓已清晰可見。在其後方約100米處,便是港口的第二道大門。

若無巴基斯坦軍方發放的通行證,當地民眾不能進入港口的第二道大門。為了讓他們能夠順利就醫,醫院選建在第二道大門之外。

航拍瓜達爾城區。西方媒體曾評價說,「當地人的生活仍然停留在中世紀」。

航拍瓜達爾港港區。瓜達爾港位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國內分離勢力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平均每個月會有三到四起爆炸在附近發生」。

圖中下方中間紅色牆體建築,就是「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出於安全問題考慮,急救中心選建於此,既方便當地民眾就醫,也能為中資企業員工提供醫療保障。

港口的第二道大門。

簡單休整之後,我隨中方援建醫療隊員前往「沃爾瑪」購買生活必需品。然而,此「沃爾瑪」非彼「沃爾瑪」,我們要去的是整個港區唯一一家雜貨鋪,「沃爾瑪」只是隊員們的戲稱罷了。

巴基斯坦居民喚這些醫療隊員「brother」(兄弟)。他們的發音不甚標準,卻親切非常。因為醫療隊的入駐,當地居民無需再為生病難治而發愁。

醫療隊員們每周會在「沃爾瑪」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

中國援建醫療隊的救護車輛每天都會行駛在港區的道路上。

中國醫療隊員的出現,讓當地居民不再擔心生病無處醫治。

次日,醫療隊安排在急救中心為法曲爾小學學生進行體檢。

見到孩子們後,醫療隊並沒有立即展開工作,而是先和他們聊天,等到雙方慢慢熟悉,孩子們對自己建立起信任感後,才開始為他們檢查,並建立健康檔案。

這裡的大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見針頭,當同伴在抽血時,他們會害怕得捂住眼睛,有些孩子,還會把頭埋進老師懷裡,要人陪著才敢打針。

和當地人交流挺不容易的。我記得,急救中心接診過一名中年男子,由於語言不通,他為了給醫療隊員演示自己的病徵,特意帶來一塊石頭當作道具。

他把石頭放到肚子上,做出痛苦的表情。起初,隊員們以為他想表達的是被石頭意外擊中了,檢查後才發現他並沒有外傷,只得請來安保人員A.wahab充當翻譯。

原來,他懷疑自己得了腎結石,隊員們恍然大悟,繼而給他做了B超檢查。

每天都有很多當地人前來治療。截至2018年1月中旬,援建醫療隊接收中巴病人近700例,為110多名小學生進行了免費體檢,完成了「光明行」瓜達爾白內障患者篩查救治前期工作。

由於很多當地人不會英語,巴基斯坦軍方所配備的安保人員A.wahab會充當臨時翻譯。

還有一次,一名巴基斯坦工人工作時將手腕割破了,隊員在急救中心門口遠遠看到他過來,帽子上還寫著「他廣問他」。

後來得知,他想方便大家讀他的名字,特別用中文音譯過來標上的。

醫療隊員在緊急為一名巴基斯坦工人進行傷口縫合手術。

有天清晨,我起床看到港口外不遠處冒起了黑煙。安保人員淡定地表示,「只是小規模槍戰,很正常」,叫我不用擔心。我第一次感覺到戰爭離我們是那樣近。

據了解,就在我到達的前一天,巴方車隊剛遭受過炸彈襲擊,多名軍人犧牲。

想想常駐在這裡的醫療隊員,戰爭於他們多半也是平常,終日和生死打交道,自己的安危卻忘了。

駐紮四個月來,醫療隊員們幾乎都在重複著「急救中心——宿舍——食堂」的單一軌跡,到港區里跑跑步成了為數不多的「休閑活動」。

他們臉上的表情大多平靜,遠離故土、家人,忍受戰火紛飛,這平靜便更令人動容。

駐守巴基斯坦「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的部分醫務人員合影。2017年9月22日,第一批奔赴瓜達爾港的12名醫療隊員乘坐的飛機降落在瓜達爾機場,他們分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出的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也是中國派出的第一支常駐非洲以外國家的援外醫療隊。

因為港區蔬菜難覓,隊員們在宿舍區開闢出了一片綠色菜地,為援外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隊員蹲在宿舍區外與國內家人通電話。

隊員們在港區。到達瓜達爾港初期,急救中心的外體建築剛剛完成。隊員們一面在宿舍區臨時開闢了一間醫療問診室,一面自己動手將從中國帶來的15噸物資搬運到急救中心,安裝調試醫療設備。

調休時期,隊員才能到港口看看海景。

晚上,醫療隊員在為病人治療。醫療隊在急救中心和宿舍區的醫療室接診,實行24小時醫療急救服務制,並在各處留有服務電話。「醫療隊來了之後,我們安穩多了,說實話,是『敢生病了』。」一名前來就診的中國工人感慨。

由於時差原因,隊員雷振華值完夜班時已是北京時間晚上12點,遠在國內的妻子跟丈夫視頻後才安心入睡。

晚上,隊員們在宿舍區打乒乓球鍛煉身體。「隊員們不能隨意離開港區,日常活動範圍不超過3平方公里。」醫療隊隊長吳鋼開朗達觀,鼓勵大家打乒乓球、羽毛球。

晚上,隊員們在宿舍鍛煉身體。

晚上,隊員們在港區內跑步鍛煉身體。

專門負責醫院安保的巴基斯坦軍方人員正在執勤。

醫療隊登上接診的第一位巴基斯坦病人船長Alaudin的船上。老船長在治癒後跟隊員們成為了好朋友,經常向身邊有需要的親友介紹「醫術很好的中國醫院」。

急救中心的大廳內貼滿了徵集而來的笑臉。

- The End -

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陶冉

編輯:小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新京報圖片編輯劉晶年度作品:這工作,治癒拖延症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