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與馬戛爾尼使團相遇,結局或許不一樣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八十三歲的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一隊特殊的客人——「英夷」派來的馬戛爾尼使團。英王派遣使團不遠千里前來大清國,當然不是為了向乾隆祝壽,而是向清政府提出兩國通商的請求:開放寧波、舟山、天津、廣州之中一地或數地為貿易口岸;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一倉庫以收貯發賣貨物;允許英國在舟山附近一島嶼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的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大清皇帝乾隆非常友好接待了使團,卻拒絕了英王的通商之請:「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余潤。」顢頇自大的清王朝自外於世界大勢之外,給中國十九世紀的近代化轉型預定了悲愴的調子。
假如馬戛爾尼使團到訪的是大宋國,情況又會如何呢?還是來看一個事例:987年,北宋雍熙四年,宋太宗「譴內侍八人齎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葯、犀牙、真珠、龍腦;每綱齎空名詔書,於所至處賜之」。十世紀的宋朝皇帝跟十八世紀的英王一樣,派遣特使分赴海外,招徠貿易。南宋時,宋高宗也說,「市舶(海上貿易)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埠通貨賄。」跟諸邦展開海上貿易,乃是宋王朝的「舊法」。
紹興年間,有一位叫蒲亞里的阿拉伯商人娶了中國仕女為妻,在廣州定居下來,高宗皇帝叫地方政府「勸誘亞里歸國」。是宋朝不歡迎阿拉伯商人嗎?不是的。而是因為,蒲亞里在中國定居後便不再從事外貿了,宋政府希望他回國去招攬蕃商,「往來於運香貨」。當時的西歐在蠻族的統治下,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自然經濟狀態,要不然,中英貿易難說不會提前八百年展開。
英人遣使洽商之路既行之不通,最後竟以堅船利炮轟開大清國的國門,迫著清政府簽下《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條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條約簽訂那一年,恰好魏源受林則徐之託,完成了《海國圖志》的編撰。這部著作介紹了海外諸國的地理、商業、社會、政制,魏源也因此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另有說林則徐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一人」之說,容易讓人誤以為中國曆來均閉目塞聽,只有到了魏源時代才曉得去了解海外世界。其實這是錯覺。早在南宋時,趙汝適出任福建路市舶使兼權泉州市舶使,即於「暇日閱諸蕃圖」,並「詢諸賈胡,俾列其國名,道其風土與夫道理之聯屬,山擇之蓄產,譯以華言」,寫成一部《諸蕃志》。《諸蕃志》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北非、遠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經濟政治,覆蓋了東北亞、東南亞、南海群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義大利半島、東北非等地域,並記錄有自大宋國航海至海外諸國的里程與日程。在趙汝適的《諸蕃志》面前,600年後編寫《海國圖志》的魏源豈敢稱「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