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快來看專家是如何評價這件蘭亭獎獲獎作品的

快來看專家是如何評價這件蘭亭獎獲獎作品的

朱以撒點評:

欒金廣此作(如圖)「鶴歸遼海,楓落吳江」八個大字,書寫大膽開張,但還是讓人覺得太刻板,無深厚沉著之致。

快來看專家是如何評價這件蘭亭獎獲獎作品的

欒金廣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二等獎作品

一副對聯一目了然,原本的卷面可以得天朗氣清之旨、之趣,空白通透之美,誰能想到如此心裁,於上聯右側、下聯左側,填塞了兩大條密集文字。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營構對於一件作品的空間究竟是協調還是相悖。這些題款的文字內容和這八個大字是一種什麼關係,是增其美還是失其丑。有時候以為匠心獨運,卻不料適得其反。

作品上聯的題字寫道:「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抵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四種。北魏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對當時的唐代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大書法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這段話有幾處可商榷。「魏碑」可以是北魏、東魏、西魏書法的通稱,但北朝書法尚有「北齊」「北周」的書法,因此「魏碑」如何涵蓋?通稱應是「北碑」才對。既然是「書法體系」,又說是「過渡性」的。何為過渡性?它本身就是自成體系的歷史存在物嘛。「對當時的唐代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魏碑和唐楷不是同一個歷史時段,用「當時」顯然不對。「當時的」這三個字須刪去方不至於誤解。「汲取有益的精髓」,難道「精髓」還有無益的?可見「有益」這兩個字也要刪掉。行文尚須嚴謹才是。

再看下聯,題字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這段文字是繞過來再繞過去膠著一團了。這裡談談遣詞造句,既然是自己撰文,是很需要一些自己的理解的,也需要一些個人的特點。譬如陳詞濫調的信手拈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語調、詞性都有其背景、有溫度,不可取巧照搬而寡淡無味。一個人的感受不能體現出來,也就是這麼一些敷衍之物——既然你表達了,就會有人閱讀,從中見出你的審美體驗、文化水準。

一副對聯打了兩處補丁,只能說淺陋了。文字運用缺乏美感,以為寫上一堆,很好看,實則太荒唐。上聯的題詞與「鶴歸遼海」的含意有關係嗎?而下聯的題詞與「楓落吳江」的意境有何瓜葛呢?把兩不相干的內容整到一起,也只有這個時代的書法作者才熱衷於此。

我們還是需要讓自己有文化一些,以此來指導手上功夫,少出現那些相悖的小技巧、小情調。

快來看專家是如何評價這件蘭亭獎獲獎作品的

獲獎感言

楊吉平點評:

欒金廣與前面點評過的劉宏衛大致屬於同一類型的獲獎者。筆者曾撰《書法陣營論》一文,把當代書法人簡要地劃分為五種類型,其中的第三種是「書手」:「書手屬於書寫技巧熟練,已經進入書法創作狀態的書法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甚至大部分都被視作書法家,有的還被稱為著名書法家。而就其綜合修養來看,他們只能被稱作書手。」欒金廣應該屬於第三種類型,至少目前還屬於這種類型。

欒金廣的書寫技巧無疑是熟練的,甚至是相當熟練的。他的獲獎感言行筆迅捷,如急雨傾瀉,似落葉亂飛,非技巧嫻熟者不能為此。感言中作者談及其書法追求:「我喜歡的東西很多,只要是傳統經典的東西我都喜歡,無論是收還是放,篆隸楷行草我都願意去嘗試。」其表述的邏輯問題另談,這段話說明作者對各體書法都下過很大的功夫。為了證明這一點,筆者在網路上搜了一下,看到欒金廣其他書體的作品,發現其墓誌書法筆法精到、點畫到位、結構嚴謹;草書作品線條流暢、字形優美,有目前流行的和風派(日本書風)二王書風之特徵;其行書有顏真卿風格的、有孩童體風格的、有何紹基風格的,等等,等等(一個「等等」已經難以表達欒金廣「喜歡的東西很多」的程度了),而且其技巧之高妙在於每種嘗試都有入展或獲獎的收穫,這無疑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自信,以至於在獲獎感言中再作融合諸家的嘗試。其感言有趙之謙的意蘊,何紹基的筆法,二王的某些姿態,偶有蘇軾、米芾的影子,且融合得相對諧調,是一件很好的創作作品,值得肯定。

欒金廣的獲獎作品為魏體行楷楹聯「鶴歸遼海,楓落吳江」,作品落筆大膽,著墨厚重,漲墨法也用得較好,是技巧熟練到一定程度後的一種自信甚至是自負。這八個大字,試圖將《張猛龍碑》的方筆硬折、《石門銘》的舒展大方、清人(如趙之謙)碑體行書的輕鬆自然以及當代書法的流行元素融會貫通,製造出一種新面貌來,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是力度不夠,線條偏軟;二是結構故意變形,扭捏作態,造成字形醜陋(如「落」字草頭與「洛」字等寬,造成結構鬆散呆板;「鶴」「歸」「海」三字左右分離;「江」字的「工」旁過扁等);落款內容為談論魏碑的常識,將魏碑、寫經與民間書法相結合,氣息尚貫通,但內容與感嘆世事變遷的正文楹聯毫無瓜葛,反映作者相對淺薄的文化修養。這種修養的不足還表現在獲獎感言中,前引「無論是收還是放,篆隸楷行草我都願意去嘗試」一語,將收放的風格概念與篆隸楷行草的書體概念並列,犯了邏輯錯誤。類似錯誤還有「只要是傳統經典的東西我都喜歡」與「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兩者之間的矛盾。嘗試的是新的書體,還是新的書風?其思維之混亂令人瞠目。還有感言中的「心落底谷」,當是「低谷」之誤等。

鑒於此,給作者的建議有二;一是將喜歡的面縮小,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二是抽出時間讀書,否則只會永遠停留在書手的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