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祝賀!侯明教授論著入選Blood雜誌2017 TOP10!

祝賀!侯明教授論著入選Blood雜誌2017 TOP10!

導讀

最近,血液學領域權威期刊《Blood》評選出了2017年最重要的TOP10論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內科侯明教授團隊發表的題為《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妊娠合併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管理中的應用》一文名列其中,這是有史以來中國專家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殊榮!

全球首次創新探索——rhTPO用於妊娠合併ITP

侯明教授團隊發表的這項研究是全球首個在妊娠合併ITP患者中評估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療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共納入31例妊娠合併ITP患者,既往糖皮質激素和/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無應答,並且對血小板輸注無效。給予rhTPO起始劑量300U/kg每日一次,持續14天。結果顯示,rhTPO可明顯改善出血癥狀,應答率74.2%。安全性方面,rhTPO耐受性良好,分別有一例報告有頭暈、疲勞或注射部位疼痛。rhTPO治療的ITP患兒臍血TPO水平與健康孕婦新生兒臍血TPO水平無明顯差異,提示rhTPO不能通過胎盤。中位隨訪53周期間,未出現嬰兒先天性疾病或發育遲緩。因此,rhTPO 是妊娠合併ITP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潛在治療選擇

權威同行評議——打開妊娠合併ITP治療新思路

Blood雜誌特約WEILL CORNELL中心長期致力於ITP研究的James B Bussel教授和Eun-Ju Lee教授對這項研究進行了點評,他們指出,目前針對妊娠合併ITP最常用的兩種治療方法——IVIG和糖皮質激素存在局限性,侯明教授團隊進行的這項研究是針對使用IVIG、糖皮質激素治療失敗的患者,使用rhTPO展現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為妊娠期ITP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妊娠合併ITP,臨床治療面臨巨大挑戰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是一種以一過性或持續性的血小板計數減少為特徵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妊娠早期血小板減少最常見的原因,與5%的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症相關。嚴重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計數<20×109/L)患者存在自發性出血、產後出血、胎盤早剝的風險。IgG型血小板自身抗體可通過胎盤屏障,導致胎兒或新生兒一過性血小板減少症。8.9%~14.7%的妊娠期合併ITP患者的新生兒患有嚴重血小板減少症,顱內出血(ICH)發生率約為1.5%。

現有治療方案存在局限

與非妊娠成人ITP相似,妊娠合併ITP的一線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IVIG)。而糖皮質激素可能引發胎盤早剝、胎兒畸形、胎兒腎上腺功能抑制等不良反應。在最近的一項回顧性研究中,Sun等報道,妊娠合併ITP患者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質激素的應答率不到40%,可能低於非妊娠患者。二線治療選擇非常有限。

rhTPO是妊娠合併ITP的潛在有效安全治療選擇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一種分子量為90000道爾頓的全長糖化TPO,是c-Mpl配體的一種重組形式,保留了與內源性TPO相同的一個氨基酸序列,但經過進一步糖基化處理,在中國倉鼠卵巢細胞中表達,並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純化。目前,rhTPO已經被中國國家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ITP患者的治療。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證實,對於激素耐葯的ITP患者,rhTPO可快速增加血小板計數,總體應答率為60.3%。然而,rhTPO尚未被證實用於妊娠合併ITP的患者。

侯明教授團隊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對於一線治療和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妊娠合併ITP患者,rhTPO快速起效,療效確切,安全性可靠,將是潛在的治療選擇。為rhTPO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劑在妊娠合併ITP中的臨床應用打開了新的思路。

以下為入選的2017《blood》 TOP10文章:

專家簡介

侯明 教授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血液科主任。山東大學關鍵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泰山學者,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山東省十佳醫師。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實驗血液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免疫分會常委,山東省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分會主任委員。

從事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豐富了ITP自身免疫發病和療效機制。先後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發表SCI論文70餘篇,其中9篇全文發表於血液學權威期刊《Blood》負責起草制定了中國成人ITP診治指南(共三版)。

BYCCMTV臨床頻道血液科

薈萃名家,聚焦臨床

歡迎關注CCMTV-臨床頻道-血液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液科 的精彩文章:

TAG:血液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