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前立了一個規定,後來的皇帝都很鬱悶,大臣卻非常高興
自從唐朝後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朝廷對地方的統治減弱。唐朝滅亡後,進入了戰亂紛紛的五代十國時期,稍微有些實力的封疆大吏,都想嘗試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彼此之間相互征伐,華夏大地再一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百姓流離失所。
後周世宗柴榮,自從登基稱帝開始,就帶兵東征西討,並給自己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實現一統天下的心愿。奈何天妒英才,他僅在位五年就病逝了,雖然十分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柴榮病重的時候,兒子柴宗訓只有六歲,壓根就沒有能力處理政事。
通過一番思考,柴榮把情同手足的趙匡胤找到身旁,語重心長地說道:「元朗(趙匡胤)啊,我快不行了,縱觀滿朝文武,只有你最讓我放心,而且你的能力也是最突出的。我死之後,你一定要好好輔佐宗訓,相信你肯定能做到。」趙匡胤立馬跪在床邊,向皇帝柴榮表忠心。
就這樣,趙匡胤被柴榮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皇宮的禁軍,其地位無人能及。然而,柴榮去世後沒多久,趙匡胤就在陳橋發動了兵變,將士就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假裝推辭了一番,最終「無奈」地穿上了龍袍。加上禁軍將士也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小皇帝柴宗訓只能禪位,沒有其他的選擇。
公元960年,趙匡胤登基稱帝,建立了北宋政權。儘管坐上了皇位,趙匡胤心中並不是十分開心,甚至有一種深深的畏懼,害怕輔佐他稱帝的那些功臣有異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會死的很慘。但是,他又不想像漢高祖劉邦學習,把功臣一個個都給幹掉,這樣的話會留下誅殺功臣的罵名。
在心腹大臣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收繳了武將的兵權,賜給他們良田美宅和無數的金銀財寶,讓他們辭官回家養老,或者調到一個沒有實權的崗位。對於功臣來說,這已經算是最好的結局了,雖然不能繼續掌兵,但日子過得非常瀟洒,最後都得以善終。
十幾年後的一個夜晚,趙匡胤離奇死去,至今其真正的死因依舊沒人知道,或許將成為永遠的謎團。在趙匡胤臨死前,立下了一個規定,後來宋朝的皇帝都很鬱悶,大臣卻非常高興,該規定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意思很簡單,不管之後誰坐上皇位,都不能殺那些士大夫和直諫的大臣,否則必遭天譴。也正是趙匡胤的這個規定,之後宋朝的所有皇帝,都沒有殺過文官,即使非常憤怒,最多只能對那些直諫的大臣貶官或者流放,絕不會把他們殺掉,否則就是違背了祖訓。所以,宋朝的那些文臣,敢擼起袖子怒懟皇帝,如果他們生活在明朝,分分鐘被明太祖朱元璋幹掉。
TAG:史學界的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