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後此人堅持抗清20年,被叛徒出賣,拒絕向滿清下跪,寧死不屈
明朝滅亡後,此愛國將領堅持抗清20年,卻慘遭叛徒出賣,但寧可站著死,也絕不跪著生。
這位愛國將領就是著名抗清英雄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張煌言出生於浙江寧波府一個官僚家庭。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為人慷慨並且喜愛討論兵法之道。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煌言考中舉人。彼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於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材。張煌言雖考文舉,但考察騎射時,射三箭皆中靶,在場者無不驚服。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順治三年,張煌言趕回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一一訣別,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組織招募義軍。順治五年,張煌言一度聯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動進攻,焚上虞、破新昌,逐漸成為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
順治八年,總督軍務的張名振和張煌言率大軍從海上進攻崇明,獲初勝,但根據地舟山卻因防守空虛,被清軍襲破,二張匆匆回軍,已回天乏力。此後,張煌言主動與鄭成功交好,兩位抗清戰士結下了深厚友誼。順治十年,張煌言又一次攻入崇明,率大軍溯長江西上,軍容嚴整,震動大江兩岸,一度揚威鎮江金山,但因湖湘各處的南明軍隊發生變故,只得退回崇明。
鄭成功與張煌言兩位抗清英雄聯手上演了一場在抗清鬥爭中足以彪炳千秋的壯烈史劇。張煌言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一度收復了江浦城、蕪湖,連克皖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無為、和州及蘇南的高淳、溧陽、溧水等城池,共計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部下水陸大軍發展到數萬人,一時皖南、蘇南大為震動,湘贛魯豫亦為之震動,忠勇之士紛紛輸款欲投效力。
清廷終於開始慌張起來,除徵調大軍南下鎮壓以外,順治皇帝也開始籌劃是否要「御駕親征」。不幸的是,此時鄭成功的大軍卻在南京城下戰敗,使鄭成功、張煌言共同創造的大好抗清局面功敗垂成。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突然病逝於台灣,致使抗清鬥爭形勢更為嚴峻。抗清二十年,清廷和降清漢臣多次寫信向張煌言勸降,但張煌言對招降書看都不看。
康熙三年(1664年),張煌言見復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叛徒找到了張煌言的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及部屬楊冠玉等人被抓,但張煌言寧死不屈,拒絕投降滿清。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赴刑場時,張煌言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
臨刑時,張煌言拒絕向滿清下跪,監斬官見張煌言的手下楊冠玉年幼,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於忠;我願為張公,死於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張煌言死後,他的外甥朱湘玉遵照他在《入武林》詩品所表示的願望,把他葬於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與岳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後人稱之為「西湖三傑」。
※美國在聯合國制裁中國,巴基斯坦花30億美元投反對票,說絕不後悔
TAG:周秦漢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