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少名將,南宋少名相,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北宋少名將,南宋少名相,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兩宋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個比較獨特的朝代,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經濟繁榮,可是唯獨軍事和對外戰爭上不說一無是處,也算得上是在歷朝歷代中最弱的王朝了。翻開兩宋歷史你會發現有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北宋少名將,南宋少名相」,確實是這樣:北宋除了開國之初有一些名將比如曹彬曹瑋父子,李繼隆,潘美,以及後面的狄青加上種世衡等人之外,當然還有家喻戶曉的楊家將(事實上楊家將的功績比起上述幾人頗有不如,只是被小說擴大化了);比起北宋,南宋不缺名將比如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父子,劉錡,虞允文,孟珙,畢再遇等等,他們的知名度和取得的功績都比北宋諸將更加耀眼。

和名將相反,北宋不缺名相,比如趙普,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范仲淹,呂端,文彥博等等,論名相的數量和質量,估計歷史還沒有哪個朝代能和北宋相比;南宋恰恰相反,說得出名的宰相絕大部分都是反面人物比如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當然趙汝愚和文天祥兩個稱得上名相,但是遠不能和北宋相比。

」北宋少名將,南宋少名相「這一現象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和之前的大一統王朝比如漢唐不同,北宋的立國有先天性的不足:一方面趙匡胤得位不正,雄才大略的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一場「陳橋兵變」就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江山。這其實也怪不得趙匡胤,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靠實力和拳頭說話,朝代的更替更多的是在擁兵自重掌握軍權的諸侯大將中進行。

趙匡胤立國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杯酒釋兵權」,以榮華富貴剝奪了領兵大將的軍權。並且改革了軍制,以樞密院掌握全國軍隊的調動權,但是軍隊在兩司三衙手中。樞密使以文官出任,平時大將出征時,指派文官出任監軍,而且監軍擁有最終決定權。所以你會看到楊業為何兵敗兩郎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監軍王侁威逼「將軍號稱無敵,可是現在卻畏敵不前,莫非有別的心思?」,一句話就把本是降將的楊業逼上了絕路。也會看到後面狄青以武人出任樞密使引來舉朝反對!所以北宋長期以來的以文制武政策使得武將在北宋一朝毫無地位可言,也使得北宋除了開國之初有幾位名將,後面也就狄青一人為人所知(估計知道種世衡的人並不多)。

也正因為北宋重文輕武,使得北宋名相輩出,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另外一方面幽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自趙匡胤開始,北宋歷代皇帝都想收回幽雲十六州,而遼國的實力不在北宋之下。開國皇帝趙匡胤還好,到了他弟弟趙光義就明顯不如他哥哥了:高粱河之戰,宋軍輕敵冒進,被遼軍一頓痛毆,趙光義乘驢車逃跑才僥倖保得性命。其後宋真宗澶淵之盟後,百餘年宋遼兩國再無大的戰爭;西夏的情況雖然是互有勝負,其實北宋還是略處下風的。戰場上的失利使得北宋日益保守,戰略上就以防守為主,在沒有大的戰爭背景之下,大將也就沒有一展抱負的機會。

南宋和北宋有所不同,南宋始終要面對北方強敵金國的持續侵擾,生存環境比起北宋承平日久要嚴峻很多,戰事一多,名將也就持續不斷的出現;另外一方面,南宋的皇帝大多昏庸,比起北宋皇帝頗有不如,而且戰略上比北宋更趨保守,所以朝政更容易被權臣掌握,一個昏庸無能的朝廷和皇帝是很難能湧現出名臣名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令人惋惜的三國八大名將,其中一人曾擊敗孫堅和曹操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