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運用微生物蝕痕鑒定古陶瓷簡單易行

運用微生物蝕痕鑒定古陶瓷簡單易行

古陶瓷的傳統鑒定方法是目測鑒定,俗稱「眼學」,在古陶瓷鑒定中處於主導地位。此方法多注重器物的外表(造型、胎骨、工藝、繪畫紋飾、釉色、包漿、有無使用痕迹等)。對陶瓷內在的元素與變化的規律研究甚少、知之甚少。目測鑒定法不具有統一的標準,也無法量化。而是憑鑒定者個人的學識與經驗積累、情緒與健康狀況、道德水準等下結論;因此,其鑒定結果爭議很大。所以說,「眼學」既是寶貴的文化財產,但也是束縛古陶瓷鑒定理論與方法創新、發展的思想禁錮。

我認為,思想的保守、理論的滯後、方法的落後,是導致中國大陸體制內專家和民間藏家對古陶瓷,尤其是元青花研究與鑒定落後、真假與存世量等問題爭論不休的根源。很多藏友(包括專家)搞了一輩子收藏或研究仍「不得要領」。一件物品幾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根源就是古陶瓷鑒定沒有系統的理論,缺乏科學的、客觀的手段,單憑經驗去辨識;只能認館藏的、傳世的和見過的,不會認、不敢認、不願認墓葬的、窖藏的和沒見過的。人的經驗積累是很有限的,只看器型、繪飾、發色、寫款鑒定真假的方面是片面的,沒有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方法,就會「一葉遮目」、鑽牛角尖、走入死胡同,就會失去「淘寶」的機會。

用微生物來鑒定古陶瓷

2004年,很多傳媒報道:中美科學家在江蘇省東海縣實施一個「鑽地工程」科研合作項目,鑽探至地下2000~3000米的岩石縫隙,竟然發現了嗜甲烷菌、嗜鐵菌及嗜酸菌等多種類大量的微生物,並檢測出活體。在缺氧、高溫、高壓的極端條件下,這些微生物還能依靠吞食岩石中的甲烷、鐵元素生存與繁衍,不簡單。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可以說,鐵元素是嗜鐵菌的美食。科學家斷言,再過數十年,「泰坦尼克」號將不復存在,嗜鐵菌將會把它完全吞食,讓它在大西洋底永遠消失。事實說明,微生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人類對它們的認識相當膚淺。

在顯微鏡下,可清晰地看到微生物嗜鐵菌已將釉面吞噬,呈天坑狀。坑邊與坑內有明顯的微生物排泄物。

肉眼觀察青花色濃聚處尤如「老人斑」,這是嗜鐵菌數百年對含鐵量高的青花鈷料吞噬的結果。

顯微鏡下元青花釉里紅貼塑蓋罐青花濃聚處的微生物斑或嗜鐵菌斑呈現出立體狀。

元青花是古陶瓷收藏的熱點,淺談元青花瓷器鑒定及研究的現狀。

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有許多珍貴的出土文物,古陶瓷是中國古代文物的重要組成部份。元青花瓷器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但是中國乃至世界對元青花了解的時間很短。六十年前還不知道元代燒過青花瓷。與其它古陶瓷相比,能看到元青花真品且上手研究的機會並不多,能收藏的人就更少了,研究、鑒定與收藏仍處於初級階段。目前,元青花研究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客觀的理論體系,也缺乏科學的、客觀的鑒定方法及認證體制。正確地鑒定古陶瓷尤其是元青花,對了解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你知道嗎?有人是這樣仿製的「元青花」的:用天然礦物鈷料繪製紋飾,還人為地添加鐵粉,仿蘇麻離青料的「鐵鏽斑」、「錫光斑」,再將其精心做舊後,經個人、古玩市場、拍賣行等幾手推向市場,與近十餘年出土的大量真(珍)品元青花交錯融合,可謂魚龍混雜,真真假假,真假難辨。這導致了目前元青花瓷器的研究、拍賣、收藏極為混亂。

景德鎮高仿元青花所用的天然礦物鈷料

辨識古陶瓷有什麼科學規律嗎?

陶瓷「變老」有三大作用力。

第一,物理作用——胎土的淘洗鍊制。燒製成型時熱脹冷縮,釉面和彩料的冰裂紋等都是物理作用。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瓷釉面的凹陷及出現「鐵鏽斑」、「黑斑」,都是物理作用的結果。古陶瓷釉面為什麼特別「滑」?主要是地球的自轉千百年來經過對陶瓷的空氣摩擦作用,去除了陶瓷上窯塵的結果。簡單說,「滑」是摩擦的結果。

第二,化學作用——古陶瓷製成後,在把玩中、傳世中、墓葬中、窯藏中各種化學元素對其作用與影響。「氧化」作用是關鍵,「潤」是氧化的結果。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 欄目地址:湖南電視台三樓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共享盛世收藏

第三,生物化學作用——這是本人研究的重點,需要展開闡述。必須結合時間與空間、外在條件與內在條件去觀察,去辯證統一地認知。

那麼,生化作用的結果是什麼呢?古陶瓷其胎土是由氧化硅、氧化鐵、氧化錳等數十種化學元素、礦物質組合而成,其繪製紋飾的鈷料、彩料均富含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銅、氧化砷等多種天然礦物元素。研究發現,每一種礦物元素都會被一種或多種微生物吞食,作為其生存與繁衍的能量——糧食和營養,而微生物吞食後的排泄物在古陶瓷上堆集,形成的次生物痕迹,我將其命名為「微生物斑」。這種「微生物斑」就是古陶瓷的DNA,是辨別鑒定真假古陶瓷的具有唯一性與排它性的證據!

如何認知古陶瓷的要點?

鐵元素是古陶瓷研究的綱。陶瓷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鐵等數十種化學元素、礦物質組合而成,其繪製紋飾所用的鈷料、彩料均富含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銅、氧化砷等多種天然礦物元素。鐵是一種化學元素,是地殼含量第二高的金屬元素。鐵元素既是化學元素中最活潑、活躍的元素,也是古陶瓷中的主要元素,是核心與關鍵所在。抓住對鐵元素的認知,研究其變化的規律,就抓住了古陶瓷鑒定的「綱」;「綱舉」「目」則「張」。

五千年前馬家窯黑陶罐,黑色紋飾為氧化鐵。

從成型製作工藝的胎、釉上看,中國制瓷的歷史,是由黑變白的歷程。黑胎、褐胎、黑釉是高含量的氧化鐵經燒制後轉化的結果,陶瓷胎釉越黑則含鐵量越高,越白則含鐵量越低。從距今7000年上下的馬家窯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良諸文化、龍山文化的彩陶、黑陶、蛋殼、黑陶,到唐、宋、遼、金、元、明、清,以至今天的高溫瓷,鐵元素無所不在。越窯、哥窯、官窯、鈞窯、龍泉窯以及北方眾多民窯的胎骨,以及景德鎮窯黑釉、青釉、褐釉等釉色,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鐵。據科學考證,彩陶上黑色條紋主要元素是鐵元素;高溫陶瓷如元明清五彩上的黑彩、褐彩紋飾主要成份也是氧化鐵;青花瓷尤其是元青花瓷和明代早期的洪武、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其青花呈色劑——蘇麻離青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鐵;清代至民國青花瓷(國產料)雖然含鐵量較低,但仍然有鐵元素存在。

青花瓷鑒定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我國古陶瓷生產從唐、宋時期開始採用青花鈷料試產,到元代工藝成熟,窯口遍布全國。史料記載,元代僅景德鎮即有360座窯口大量生產。元青花和明早中期青花瓷採用從伊朗進口的鈷料,以含高鐵低錳的蘇麻離青作呈色劑描繪紋飾,經攝氏1300度高溫燒制後,微生物嗜鐵菌即「嗅」到美味,由外而內、又由內而外,不斷地向青花濃聚處進攻,以求獲得美食——鐵元素;

鐵元素是其中最活潑活躍的元素;除了極少數細菌不需要鐵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鐵,尋找、擁有、利用鐵元素就意味著生存。對細菌、黴菌、酶母菌、病毒等微生物而言,鐵元素是它們必需的礦物營養元素之一。

嗜鐵菌則是其中一種專靠吃鐵為生的微生物。除了化學反應——氧化外;生物化學反應——嗜鐵菌的吞食作用最為重要,其特徵亦最為明顯。

古陶瓷釉面上往往有破泡,行家叫「天坑」,怎麼看?

過去,傳統說法是物理現象——破損。據本人觀察及專家論證,微生物在吞食礦物元素時,會分泌出一種腐蝕性極強的唾液,可「咬」穿釉面鑽入釉下與胎中,將礦物元素液態化,再將其吞食消化。因此,在元青花瓷器上尤其是紋飾青料濃聚處(黑斑中),經常可見到「天坑」或「洞眼」。這是微生物咬噬的結果,是微生物們進出古瓷的通道口。實際上,這是生物化學作用的結果。

此外,古掐絲琺琅器、青銅器(銅鏡)上的所謂「天坑」或「洞眼」,都是微生物對其中礦物元素長期且充分作用後留下的痕迹,而新瓷新古玩上則無同類型的「天坑」或「洞眼(蟲眼)」。

肉眼下可見元青花龍紋大罐的明顯「老人斑」

高古瓷鑒定原理與要點怎麼掌握?

高古瓷主要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主要看胎底(足)。在淘洗不幹凈而高含鐵元素的胎土中,在施含鐵量高的護胎釉中,如宋哥窯、官窯、鈞窯的底足,也成為嗜鐵菌的美食天堂。經過700年以上微生物的吞食排泄形成油潤立體的「次生物」,很容易辨識。但要注意後朝「老仿」與到代的區別。

傳統認知把「鐵鏽斑」或「錫光斑」作為鑒定元青花的特徵,怎麼看?

在元青花濃聚之處,表面會產生微微凹陷的現象。在「黑斑」中常有黃褐色或銀光色的斑狀。以往專家與藏家將其稱為「鐵鏽斑」、「黑斑」,並將這種凹陷和這幾種斑作為鑒定真偽的主要證據。但是,景德鎮的仿古專家在仿品鈷料中人為地增添高含量鐵元素,燒成的「元青花」同樣有「鐵鏽斑」和近似「錫光斑」。僅用肉眼單看表面,無論專家或藏友,都難斷真偽。結果是水越攪越渾,越辨越亂!這就是近20年古陶瓷研究與鑒定的現狀。

微生物斑」與「鐵鏽斑」、「錫光斑」不僅僅是稱謂的不同,而且是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有機質的、內在的、獨特的,不可以仿冒。因為人與微生物信息不對稱,人不可以強求微生物做什麼、怎麼做。而後者,是無機的、可仿的。

研究發現:「錫光斑」是生物化學作用的結果,是微生物吞食了「鐵鏽斑」中鐵元素後排泄物,在不同認識水平、觀察條件(角度、光線、工具)下的反應,「錫光斑」並非全是偏白色的。在顯微鏡下,有褐色、褐黃色、蠟黃色、橙黃色,或幾種顏色同時疊加。而新瓷則無此「錫光斑」特徵。

顯微鏡下元青花六系大扁壺青花濃聚處的微生物斑或嗜鐵菌斑,呈現出小溪流淌狀

元青花六系大扁壺背部的老相

可以斷言:陶瓷上的「微生物斑」猶如人的「老人斑」。「老人斑」是不可仿、不可造的,但注意不要把人的胎記或痣看成「老人斑」。可以說,沒有老人斑的人不一定不是老人;而有老人斑的人一定不是年輕人。換句話來說,沒有微生物斑的陶瓷不一定不是古瓷,但有微生物斑的一定不是新瓷。

「微生物痕迹法」的操作方法

生物科學技術鑒定古陶瓷方法——微生物痕迹法簡便明了,它的操作方法如下:備置40~60倍帶光源顯微鏡,鏡頭對著觀察點,觀察點選擇青花或黑彩褐彩濃聚處,先定位、聚焦,再仔細觀察;如果觀察到青花或彩料濃聚處出現微生物斑或嗜鐵菌斑,即呈現出油潤的如蜂巢蜜臘,是立體的,有中心、有邊沿,有「山川、湖泊」矗立、「河流、小溪」流淌,並且還有微生物出入的蛛網狀路徑的影像,則可判定為真的古陶瓷;這個特徵表明各種礦物元素經過微生物逾百年以上時間的吞食與排泄,已經由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

顯微鏡下元青花龍紋大罐青花濃聚處的微生物斑或嗜鐵菌斑,呈現出立體狀。

新仿尤其是高仿品上「斑」,其真假如何區分呢?

這也不難。如果觀察到其青花或彩料濃聚處不具備上述特徵,而顯現的是乾涸的如「戈壁」般狀,乾枯的如「木炭」般影象;沒有結痂斑狀、沒有堆積成的立體的像蜂蜜油潤粘稠狀的排泄物,則可判定為近幾十年燒制的青花瓷器或彩瓷器。

如何判斷古陶瓷的年份呢?

這需要個人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特別是得到「良師益友」的指點至關重要。用「微生物法」判定為真的古陶瓷後,再對其器型、紋飾、寫款、包漿進行綜合判斷後,即可斷其年代。而元代瓷器(青花、青花釉里紅、或五彩、祭紅等種類)最易判斷,凡是器型(三段二接、五段三接)、紋飾(特別是人物、松竹梅「歲寒三友」圖、龍鳳紋,蕉葉紋、荷塘鴛鴦紋圖)等具有典型元代特徵;同時又有微生物斑或嗜鐵菌斑的,則該瓷一定是真品!

新仿元青花瓷有「老人斑」特徵嗎?

近幾十年燒制的「元青花」瓷器或彩瓷器,燒成時間太短,微生物來不及吞食其中的鐵元素等無機礦物,未能將其轉變為有機物,沒有量變到質變的充足時間。尤其是新仿「元青花」,更不可能有典型的「微生物斑」或「老人斑」,非老即新,一目了然。就像類人猿沒有數百萬年和適合的進化條件,那怕DNA對上了99‰,它永遠非「他」而是「它」,猿再聰明也不可能是人。

「生物科學技術鑒定古陶瓷」理論與方法有何意義呢?

「生物科學技術鑒定古陶瓷」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博系統、古董藝術品收藏界對古陶瓷鑒定理論劃時代的重大創新與突破!

「微生物作用痕迹法」,簡稱「微生物法」,用生物科學技術鑒定古陶瓷的理論,科學、客觀地解釋了古陶瓷「變老」的因果關係,涵蓋面廣,統攬全局。

對其它古董鑒定有作用嗎?

其成果、原理可同時推廣至老傢具、古玉、古青銅器、老銅器的鑒定或借鑒。該理論和方法不僅僅能鑒別傳世的、館藏的,也能鑒定新出土的(墓葬、窖藏);更適合鑒定含糊不清、爭議很大的元青花瓷及其它古陶瓷。

因為,「微生物法」既是科學的、客觀的新理論,同時又是簡明實用的、具有唯一性與排它性的立辨真偽的新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清代青花瓷器各個時期的特徵大全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