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內遺來千年,紫口鐵足,紋如冰之裂

修內遺來千年,紫口鐵足,紋如冰之裂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高6.4cm,口徑22.5cm,足徑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這件宋代官窯圓洗是宋時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為喜愛,曾為此洗擬詩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洗之外底。詩曰:

修內遺來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況非髻墾不入市, 卻足清真可設筵。

詎必古時無碗制, 由來君道重盂圓。

細紋如擬冰之裂, 在玉壺中可並肩。

下署「乾隆御題」。

【紫口鐵足】

宋代龍泉窯、哥窯和官窯的器物,往往在口部邊緣的最薄處隱約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而足部無釉處呈現出鐵紅色,即所謂「紫口鐵足」。這是因為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即「鐵足」,胎骨還原作用較弱而有一層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現灰黑泛紫的「紫口」。


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宋,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官瓷重楷模,精華四海粹」,這是《飲流齋說瓷》中對宋代官窯瓷器的讚美。

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傑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

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托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托造型別緻,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托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托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托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制,托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盞托】

放置茶盞的承托物,是與盞配套使用的一種茶具,在宋代較為流行。瓷質盞托始見於東晉,宋代汝窯、定窯、鈞窯、景德鎮窯等窯均有燒制。托口沿除圓形還有花瓣形。


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布器身。

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帶。頸至腹部凸起7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

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色以粉青為主。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廣文化 的精彩文章:

傳世哥窯身世迷離,金絲鐵線醉美人間

TAG:正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