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課堂:浙派盆景歷史起源,造型方法和表現手法
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浙江盆景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傳統基礎。浙江盆景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追求詩情畫意的。在樹種的選擇上,一向是以松、柏為主要樹種,這也是其地方特色的一部分。
唐朝時,浙江就有石和天目松組合成景的盆景出現。南宋王十朋書有《岩松記》,描寫松樹附石盆景,並有藏參天復地之意於盈握間的意境描寫。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寫到杭州的怪松異檜。明朝屠隆的《考馨餘事》中有盆景自古以天目松為最古雅,並提出以當時畫松四名家的表現手法作為松樹盆景選型的典範。在種植方面又多有雙本結對,或栽三五窠等合栽式的造型理論,從而使作品多有山林風趣,令人忘暑、忘餐的意境描寫。清代陳扶瑤的《花境》種植取景一章中,列舉了當時江南流行的以松柏為主的盆景樹種,計28種。清代出版的《芥子圖畫傳》雖系習畫的系統教科書,但其中樹木、山石等部分,都直接對盆景製作有指導作用,是盆景習作必讀的著作。
按傳統劃分,杭州一帶的盆景屬江南派,採用棕絲和金屬絲蟠扎與細修精剪相結合的造型技法,逐步形成有別於江南其他各派的藝術風格。
浙江盆景以松、柏為主,尤其是五針松,繼承宋、明以來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的寫意傳統,薄片結紮,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對柏類的主幹作適度的扭曲,剝去樹皮,以表現蒼古意趣,並且善於用枯乾枯枝與茂密的枝葉相映生輝,大有似入林蔭深處,令人六月忘暑的妙境。
樹種除松、柏外,其他雜木類和觀花、觀果、觀葉類共約100餘種。以浙江省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的浙派盆景,歷史悠久。宋朝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曾寫道:「錢塘門外流水橋、東西馬塍諸園皆植怪松異檜,四時奇花。精巧窠兒多為蟠龍、飛禽、走獸之狀。」說明當時的樹樁盆景在造型上已有相當高的水平。王十朋的《岩松記》、明朝浙江人屠隆的《考磐余錄》、清朝杭州人陳淏子的《花鏡》等著作中,都有關於盆景藝術的記述,並且特彆強調以畫意詩情入景。如《考磐余錄》在《盆玩箋》就以天目松為例,描繪其「結為馬遠之欹斜詰曲,郭熙之露項攫拿,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子昭之拖拽軒翥等狀」。
浙江盆景歷史也比較悠久。浙江盆景見諸文字記錄的,有南宋王十朋的《梅溪集·岩松記》,這是最早描述松樹盆景的文章:「有以岩松至梅溪者,異質叢生,根銜拳石茂焉……藏參天覆地之意於盈握間,亦草木之英奇者。予頗愛之,植以瓦盆,置之小室。」王十朋可算是松樹盆景的愛好者。
浙江盆景注意發揚宋、明以來的地區特性,並吸收徐青藤、吳昌碩、潘天壽等浙江畫派的傳統寫意手法進行造型,力求擺脫匠意和程式化,著重表現內涵的意志和個性,這就是浙派盆景的特色。
浙江的樁景,以取材來說,杭、嘉、湖一帶主要採用榆、雀梅、石榴、梅樁、三角楓和虎刺等;溫州、金華一帶則用羅漢松、五針松、六月雪、檜柏、梔子、榕樹等;寧波、紹興一帶則多用五針松、雀梅、南天竹、貼梗海棠等。
浙江樹樁盆景的造型方法,以扎剪結合,師法造化,崇尚自然,不為人工所束縛,以體現浙江山野叢林的自然風姿。枝條常顯示稀疏的單數,給人的感覺是清秀、飄逸,含有疏影橫斜的韻味,這就和蘇派風格有所不同了。
浙江山水盆景充分顯示了地方特色。它在表現手法上,或追求深、靜、遠之感;或呈現九曲迴環,煙雲飄逸之態;或展現清泉垂瀉之景;使盆景鑒賞者如神遊天目、西湖、新安勝景一般。
浙派盆景近年出現了一些佳作。如有一盆題名《生死戀》的柏樹盆景,一盆翠柏,由兩個枝條組成,一前一後,一生一死,一根枝條生長茂盛,另一根枝條卻如同奇石崢嶸。這個盆景構思獨特,製作奇巧,參加全國盆景藝術展覽時,受到了觀眾的讚賞。
TAG:司馬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