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咄咄逼人,中國為何始終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

美國咄咄逼人,中國為何始終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

1月19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醞釀已久的《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報告摘要只有短短的11頁,但發出的信號明確而清楚:國與國間的戰略競爭,而不是反恐,是現階段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注。報告還把俄中視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朱日和閱兵的方隊 (圖源:中國軍網)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美方報告充滿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過時觀念,蓄意歪曲中國外交和國防政策,渲染大國戰略競爭,犯了根本性的錯誤。華春瑩強調,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也表示,《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摘要借規劃美國防務戰略,妄議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罔顧事實,渲染所謂大國競爭和「中國軍事威脅」,是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後又一「冷戰」色彩極濃的報告文件。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不搞軍事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與心懷霸權思想的某些國家不同,中國無意稱霸爭霸,「尋求霸權」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

特點

自1998年以來,中國連續發布了9部國防白皮書,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始終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侯小河早前在接受中國網採訪時表示,中國的防禦性國防政策有四個特點:和平性、自衛性、後發性和積極性。

和平性是指,中國的武裝力量不輕易使用武力,中國始終主張能夠通過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但是,中國絕不會以犧牲國家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為代價來確保和平。

自衛性是指,中國武裝力量的根本任務是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而非到國外打仗,進行軍事擴張,甚至侵略別人,中國的武裝力量是進行自衛的一支武裝力量。

後發性是指,中國的武裝力量在戰略上後發制人,即你不打我,我不打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國的核政策還鮮明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積極性是指,中國的武裝力量一旦要打仗,在戰略上實行防禦,但在戰役戰術上也不否認實施攻勢作戰。

這樣一套戰略思維在歷史上,曾讓外國人大為驚嘆!16世紀末,歐洲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整整考察了30年,臨終前在《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漢譯《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寫道:在結識了朝野各界的中國文人和官員後,發現他們壓根沒有想過要派軍隊去佔領遙遠的歐洲,他們不是裝模作樣地說我們不打,而是他們心中一點也不想打。

原因

那麼,為何中國要採取防禦性國防政策呢?

《學習時報》1月24日刊文指出,中國採取軍事防禦思想,來自於對歷史的繼承和借鑒與現實兩種因素。

歷史上,許多大國在崛起時期,都曾試圖通過對外戰爭來改變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國利益的新的國際秩序。如18和19世紀英、法、俄等歐洲大國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的戰爭,20世紀上半葉德、日兩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爭霸又導致半個世紀的冷戰等。歷史表明,堅持侵略擴張型國防政策的國家,不但沒有實現和延續其霸主地位,反而會元氣大傷,遭受嚴重挫敗。正是基於這些歷史教訓,新中國成立後,儘管在多次保家衛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都曾憑藉戰場優勢深入對方腹地,但戰爭結束時,都主動回撤到中國境內。中國從未打算通過戰爭解決與他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更沒有侵略他國的意圖,中國絕不會走所謂「強國必霸」之路。

現實中,中國對安全環境的判斷是中國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的一個原因。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穩定,但穩中有憂。中國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台灣問題還沒有根本得以解決,台灣島內的分裂勢力從未停止公開的分裂活動,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了現實威脅;中國疆域廣闊、周邊環境複雜,有22000公里陸地邊界、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有陸上鄰國14個、海上鄰國8個,周邊地區安全的複雜因素多、熱點問題多,對中國的安全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加之美國進行戰略圍堵、牽制、干擾,對中國形成了較大壓力;中國還與少數國家存在歷史遺留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包括釣魚島、南海島嶼歸屬及海洋權益之爭,對中國的安全產生了嚴重影響。

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面臨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為此,中國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致力於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互信與友好合作關係,但也做好應對現實和潛在安全威脅的準備。(綜編/海外網 劉思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馮世寬誇蔡英文為何引哄堂大笑?台當局高官頻失言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