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為什麼要乘「一葦」游赤壁?

蘇軾為什麼要乘「一葦」游赤壁?

《赤壁賦》中有一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對於「一葦」,解釋為小船,可為什麼偏用葦葉作比呢?

「一葦」二字其實包含兩個典故。而這兩個典故也折射出蘇軾在貶期間複雜的出入世的矛盾思想。

所謂出世,與佛教達摩祖師的「一葦渡江」有關。相傳南朝梁武帝時期,達摩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接他到南京傳法。但南朝佛教重講義理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據說,梁武帝同他理佛,問:我修了這麼多佛寺,寫了這麼多經卷,度了這麼多僧人,有何功德?達摩說:都無功德。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這都是有求而做的,雖有非實。由於話不投機,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京北上。傳說渡長江時,並不是乘船,卻是岸邊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達摩後到達嵩山,面壁九年,傳法慧可,卒葬於熊耳山。

這個故事有極強的遁世的色彩。達摩北上,只因觀念與梁武帝不同。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選擇了適時離開。同樣,蘇軾的遭遇與達摩也極其相似。君主不知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獨駕輕舟,翩然離去,或許貶謫也是一種解脫。

再說入世這方面,與《詩經》中的《衛風·河廣》有關: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這是一首思鄉之歌。當時衛國與宋一河之隔。宋人憑藉一條蘆葦小船就可以回到故都,但並未如願。到底是什麼阻止了親人回鄉的腳步?詩中並沒有明說。如果不是交通問題,那就是人生際遇了。

再看蘇軾,屢次被貶,就真的能放得下嗎?蘇軾縱然可以駕船飄蕩,但心中政治意願無法實現。故,「一葦」有他想入世卻不逢時之悲。

可見,一方面他渴望達摩般的洒脫超然,一方面對世俗難以割捨。結合下句「凌萬頃之茫然」,借江面之茫然,寫心情之茫然。真所謂集儒釋道於一身,用典之無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孝義四中遠航文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孝義四中遠航文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