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的國寶片段,卻代表了整個五千年輝煌!

山西的國寶片段,卻代表了整個五千年輝煌!

《國家寶藏》聯手中國九大博物院通過明星小劇場演繹+專家巨匠解讀的方式,讓大眾感受到了國寶之美和歷史之厚重。

GIF

其實,山西也有很多國寶文物,它們的風采你是否見過?

青 銅

鳥尊(西周)

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獸形觥(商)

高21.5厘米,長24厘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酒器。整體狀如蹲獸。三層花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雁魚銅燈(漢)

通高53.8厘米,長31.3厘米,盤徑10.5厘米。1986年襄汾縣吳興庄出土。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盤附柄,可自由轉動,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魚腹部與燈盤相對應為圓形覆口,覆口與燈盤之間插立兩塊弧形屏板,交錯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雁腹,可防止油煙污染空氣。屏板、魚鱗和雁翅均有彩繪。

銅犧立人擎盤(戰國)

高14.5厘米,長18厘米,盤徑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盤為圓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靈活轉動,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

陶 器

黃綠釉琉璃蓮蓬蹲獅香爐(明)

通高57厘米,口徑24厘米。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別緻。爐口內沿刻有:「已丑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堪稱明代琉璃佳品。

竹馬戲磚雕(金)

高19~20厘米,寬38~39厘米。1965年侯馬市出土。共4件。畫面表現兒童表演的兩軍交戰場景,歡快熱鬧,頗具童趣。竹馬戲是一種饒有情趣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

雜技俑(北魏)

高20-26厘米。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組成,均為深目高鼻的胡人。一件俑佇立仰首,額正中有圓孔,頭頂長桿,上有兩個兒童正在做驚險表演,這種雜技叫緣橦。其餘六件神態各異。

彩繪蟠龍盤(新石器時代)

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製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玉 器

人首神獸紋玉戈(西周)

長36.2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內部兩面雕刻相同的紋飾,以雙勾技法為主。側面人首神獸形象,頭披長發,大耳圓鼻,臣字目,大獠牙,長髯及足,利爪長尾。頭髮絲線雕琢精細,每毫米並列5~6條。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龍紋玉環(西周)

直徑15.6厘米,孔徑6.8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兩面相同,刻兩條蟠卷龍紋。雙龍首尾相追於渦旋線和捲雲紋之間。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捲雲紋。紋飾皆以雙鉤技法雕琢,線條婉轉流暢又富於變化。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玉神面(新石器時代)

高3.5厘米,寬6.5厘米。2002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扁平體,整體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玉質潤澤,造型凝鍊,神態安詳神秘,應是祭祀神的禮器。體現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石 刻

釋迦頭像(北齊)

高33.5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漢白玉質地,螺發高聳,臉龐圓潤,雙目輕合,鼻樑勁挺,嘴角微微內斂。

石雕方硯(北魏)

高8.5厘米,長21.2厘米,寬21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淺灰色細砂岩雕成。硯面中心為方形硯池,周邊飾連珠紋和蓮瓣紋,硯池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其兩端有成雙的鳥獸作飲水狀。對角有蓮花形筆插。其間雕人物圖案四組五人,有騎象、舞蹈、角抵等內容。側面各雕人物、動物等。硯底雕蓮花一朵,周邊圍以小蓮花8朵。這是北魏石刻藝術的高水平佳作。

觀音菩薩五尊像(北齊)

高60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砂石質貼金彩繪,透雕雙樹背光,高浮雕伎樂飛天及二龍奉塔。主尊觀音菩薩頭戴花冠,身佩釧飾。

瓷 器

粉彩嬰戲圖碗(清)

高5. 6 、口徑11. 2、底徑5 厘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胎白且薄,外壁通體繪滿嬰戲圖,以房舍、山石、樹木、小橋、流水為背景,姿態各異的兒童在其中嬉戲玩耍, 熱鬧異常。

黑釉剔花罐(金)

高22.6厘米,口徑10.5厘米,腹徑37厘米。通體施黑釉,烏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紋,腹部纏枝牡丹大朵怒放。技法自由奔放。

書 畫

蘭竹石圖 鄭燮(清)

紙本,墨筆。縱112厘米,橫195厘米。此圖為鄭板橋七十歲所繪,是其晚年佳作。以書法用筆繪蘭竹,墨色濃淡相托,畫面疏密有致,豪放瀟洒,充滿生機。畫上長題,款署「乾隆壬午板橋老人鄭燮」,鈐「鄭燮之印」、「爽鳩氏之官」兩方印。

雜 項

八曲銀洗(北魏)

高4.5厘米,最寬23.8厘米。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飲食器,來自大夏(今阿富汗),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為花瓣形,器內雕摩羯相搏圖,外壁有大夏文銘文,現僅可釋讀「XOSO擁有」若干字。5至6世紀大夏銀器在國內極少見,其風格直接影響了唐代的金銀器。

侯馬盟書(春秋)

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臘八祭│唯有山西共我飯蕨薇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