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如何篡漢的?
王莽在中國歷史上可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後世把他作為篡權亂政的大奸巨惡,和曹操相提並論,稱為「莽操」。
和曹操篡漢有所不同,終其一生,王莽都沒有對漢室動用一兵一卒,只是在「軟實力」上下功夫,說白了,就是開足馬力,大造輿論。正是這個輿論,最終把王莽送上皇帝寶座,可見古人是很明白「筆杆子」的重要性的。
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盛行,認為上天有意志,有感情,有願望。皇帝是上天的兒子,如果天子無道失德,上天會通過地震、日食等種種災異來表示不滿;如果統治的好,政通人和,上天滿意,上天就會通過生靈芝,降甘露等種種祥瑞,來表達老天爺的高興。
這種把戲,歷代統治者都使用過,使用的最多、最熟練、功效最大的,當屬王莽。在公元元年,王莽已經由外戚而官做到大司馬,他暗示一些人貢獻了白雉,王莽將此事報告給太后,就把白雉敬獻到死去的皇帝的廟中。一幫王莽的心腹大臣就上奏說,白雉是一種祥瑞,上天寓意王莽應該加官晉爵。
因為王莽有這愛好,下面立即就有馬屁精們張羅此事,第二年,有的地方就獻犀牛;有的地方說看見了黃龍;有的地方報告說當地甘露降,靈芝生,朱草嘉禾等祥瑞同時並至。到了公元4年 ,又有人報告說,由於皇帝、太后聖明,王莽至仁,天下太平,五穀成熟,鳳凰來儀,神爵降集,有的地方禾苗長了一丈多長,有的「一粟三米」,有的地方不下種子而長出了莊稼,有的地方沒有蠶子卻生成了繭子,甘露從天而降,醴泉自地而生,差點就說畝產十幾萬斤,放衛星上天了。王莽聽了極為受用。
就這樣,祥瑞出現一次,王莽就陞官一次,最後當了假皇帝,年號居攝,離皇帝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了。就在這個時候,梓潼文人哀章,作了個銅匱。匱里的兩個書檢上,分別署著「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意思是上天的天意要劉邦把天下傳給王莽。這個惡搞家還胡亂編了王莽11個大臣的名單,比如王興,王盛什麼的。他乘著夜色,神秘地交給王莽的官員。
王莽得到這些東西當然是大喜過望,在皇宮前舉行了隆重的拜受金匱神禪的儀式,當上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官爵,而分封百官遵照的就是這個金匱符命。他按照符命所說的名單,找到了與名單上名字一樣的11個人,封官加爵。一個叫做王興的看守城門的小官吏被有關部門按圖索驥找去當上了衛將軍,封為奉新公;另一個正在賣大餅的名叫王盛的人,稀里糊塗被找去封了公,莫名其妙官袍加身。
畢竟,單靠祥瑞,還顯得有些單薄、零碎,不成體系,不成規模。等到王莽準備篡漢自立之時,便需要一種更全面、更系統、更有理論深度的輿論。大司徒陳崇,上了一封洋洋千言的奏章,大肆歌頌王莽的功德。奏章採用排比的形式,將王莽的功德歸納為十二個方面,如「貧而樂、富而好禮」,「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深執謙退、推誠讓位」,「去奸除惡、功追周公」等等。文章廣徵博引,用盡一切美麗辭藻來吹捧王莽的功德,說他「折節行仁,克己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凈樂道,溫良下士,惠於舊故,篤於師友」,簡直成了封建道德所提倡的一切美德懿行的典型和化身。奏文還一一曆數王莽「建定社稷」的豐功偉績,慨嘆自己能親臨其時是不虛此生。認為王莽堪稱是空前絕後的聖人,任何封賞都不足以當其功德於萬一,要求元後效仿成王封周公的故事來對王莽加封行賞:「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總之,「此皆上世之所鮮,禹稷之所難,而公包其始終,一以貫之,可謂古今第一完人。」
如果單從文章角度來看,陳崇的這份奏章的確是一篇好文章。開頭十二段,每一段列舉王莽功德的一個方面,又都以「公之謂也」作結語,寫得條貫分明,氣勢磅礴,讀來有如長江入海,一瀉千里;又如萬馬奔騰,雷霆萬鈞;但又不限於羅列事實,而以古人事迹作類比,以聖賢之言為依據,最後的結論自然水到渠成,極具邏輯說服力和心理感染力,比之只會說「這個唯一,那個唯一」的, 有天地之差,雲壤之別,實為萬世馬屁文章之楷模,中國有志於寫馬屁文章者不可不學也。
只可惜,這個「古今第一完人」的王莽,最後卻被一個「引車賣漿者流」的杜吳一刀殺死,許多人割下他身上的肉,一口一口吃了下去。他所建立的「新」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十五年,而且歷史上沒有一個史家願意為這個短命王朝撰寫專門的國史。新莽王朝的歷史是以《王莽傳》的形式而列在《漢書》的末尾。
這,倒確是中國的唯一。
齋主評曰,陳崇者流,本為儒生,當知禮儀,明廉恥,正人倫,扶社稷,然為一己之私,不惜曲阿俯身,認賊作父,蠅營狗苟,雞鳴狗盜,雖賺的一官半職,卻落得千載罵名。我輩讀書之人,豈可不察、不慎乎?
TAG:逆行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