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鞠躬盡瘁!為何諸葛亮難以位列千古名相?

鞠躬盡瘁!為何諸葛亮難以位列千古名相?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並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於商討了。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沒有識人之明;統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心不二,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說諸葛亮只能說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事實

諸葛亮不懂得培養人才,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而劉備只迷信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軍師,一點也不著急,他太自信了,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幫助劉備奪得天下,直到自己死之前才發現已經沒有人才了。他還有些嫉妒,不能把心態放平,喜歡全身而退,不懂得放手一搏,太過相信自己的判斷,不給別人留機會。所以他的手下有許多年輕人沒有鍛煉機會,成了紙上談兵之輩。他不注重教育後代,以至於他的兒孫只會模仿他。所以說,西蜀在他手上建立,在他手上輝煌,也在他手上滅亡! 過於謹慎。因為謹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除了客觀原因,至少兩次是由於謹慎而失去機會。首出祁山,魏延大膽提出,由自己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長安,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不失為一條出奇致勝的妙計,因為此時鎮守長安的是笨蛋夏侯懋,不是曹真,可惜,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不敢冒險用兵,失去戰機。

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壓抑,打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魏延多次被打壓。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如馬謖)得到重用。

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造反埋下禍根。

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衰敗。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

其實我覺得,縱觀諸葛亮一生,他是功大於過的。他處理政務上的功績和能力值得肯定。但在用人,軍事方面諸葛亮固執己見,導致出現了這些紕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絕唱 的精彩文章:

解密袁世凱死後為何不葬項城而葬安陽

TAG:史家之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