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位「商界大佬」是如何堅持走向成功的?

三位「商界大佬」是如何堅持走向成功的?

創業,總是一個百談不厭的話題。誰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在創業的時候,大佬們也歷經艱苦,也暗生放棄之心。他們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商界大佬的?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具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准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宗慶後:前半生鬱郁不得志 42歲開始創業

1963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後去了舟山一個農場,幾年後輾轉於紹興的一個茶場。再後來,大批知青相繼下鄉,宗慶後可以說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員了。

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那時的宗慶後與其他任何一個年輕人一樣,"腦袋裡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總想出人頭地,總想做點事情"。然而,在被命運之神遺忘的農村,宗慶後一待就是足足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四處找些書來看。

1978年,隨著知青的大批返城,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在校辦廠做推銷員,10年里輾轉於幾家校辦企業,依然鬱郁不得志。待到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42歲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1987年,當42歲的宗慶後拉著「黃魚車」奔走在杭州的街頭推銷冰棒時,他大概不會想到:十多年後,他一手締造的娃哈哈集團會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談及自己的創業經驗,宗慶後的回答很簡單:「創業靠的就是感覺,我可能感覺比較準確吧。」

魯冠球:15歲輟學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出生在浙江農村的魯冠球15歲輟學,做過鍛工。1969年創辦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1969年,正好有個機遇,中央有個文件,每個人民公社,可以搞一個農機修配廠。我和6個人一起辦起了寧圍公社農機廠。」魯冠球這樣回憶他的創業歷程。這是在鐵桶般的統購統銷年代,擠進「計劃」的第一道縫隙。

這是萬向集團的前身。1991年萬向產值已經過億。1991年5月,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轟動一時。他創造了一個在汽車配件領域裡的民族品牌--萬向集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史知今教育達人 的精彩文章:

第一桶金的啟示:馬雲的成功故事

TAG:鑒史知今教育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