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茶與醒茶(二)
每天喝茶的你,逢茶必洗嗎?
對於喝茶之前到底應不應該洗茶,圈內也一直討論不休。
有的茶客「看茶洗茶」,有的茶客「逢茶必洗」,有的茶客認為洗茶是必做步驟,能除臟物更能去掉殘留農藥,有的茶客則認為,洗茶只是為了喚醒茶。
那麼,茶葉到底需不需要洗?又該如何洗?
我們為什麼洗茶?
洗茶,不單單是為了洗去茶葉上面粘著的灰塵等髒東西。
真正意義上來說,我們第一泡的茶,主要是為了浸泡茶葉,以利於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所以,從茶文化的角度來說,這一步叫「潤茶」,也叫「醒茶」或者「溫潤泡」。並且,在沖泡前將茶葉浸泡一下,更能洋溢出茶香,對於那些有些年份的普洱茶或者烏龍茶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逢茶必洗」的原因。
農殘真的能洗掉嗎?
相信大家平常最關心的莫過於茶葉的安全問題了,而喜歡喝茶的人,最關心的莫過於茶葉里的農殘了。小編覺得,這可能就是一部分茶客逢茶必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洗心裡就感覺不幹凈,洗過之後才放心。
小編在這裡想說,如果茶葉里真的有農殘,你還是不要指望能通過沸水而沖洗掉了,因為這不過是自我安穩的行為罷了。有農殘的茶葉怎麼洗都沒用,而沒有農殘的好茶自然也不必洗。要知道,細嫩的綠茶,紅茶,白茶,如果也將第一泡洗掉,那我們洗掉的可是最精華的一泡啊。
洗茶時間不宜太長
如果有洗茶習慣的茶友的話,首先要注意洗茶的時間。
小編曾經和一個朋友一起喝茶,他居然洗茶洗了2分鐘......導致茶水剛泡兩泡就沒有味道。
一般來講,洗茶採用即沖即出的方式,最長也不超過3秒,如果第一泡浸泡的時間過長,那茶中的有效成分會大量損失,特別是原料細嫩的茶,其中的內涵物質在水中浸出的速度是很快的。
洗茶水溫很重要
有些人在洗茶的時候,認為要將茶表面的髒東西和灰塵全部洗掉,必須要用100度的沸水洗茶。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如果名優茶或者細嫩的白茶,高溫會破壞其中的茶氨酸,對茶湯的滋味及香氣的揮發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選擇洗細嫩的綠茶白茶時,洗茶的溫度保持在80-85度左右,水量也不必過多,剛剛沒過茶葉即沖即出即可。對於烏龍茶或者黑茶來說,原料都是以成熟葉片為主,可以用沸水洗茶。
其實,有的人洗茶純屬習慣問題,覺得洗了就乾淨了,心裡舒坦了。不管洗茶是否科學,它的存在有其中的道理。我們喝茶講究的是一份心境,真正理解洗茶的涵義,這樣泡出的茶,才能保留茶葉原始的風味。
洗茶之禮古已有之,並隨著時間變化,其作用和規制也不斷發生變化,而不變的乃是蘊藏於其中的中國茶道之真義、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國文化。
如果洗茶,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洗茶的水量不宜過多
一般而言,洗茶時水量應盡量少,以剛剛沒過干茶為宜。如果水量過多,容易因浸泡過多而導致茶葉中的很多營養元素釋出。
第二:洗茶的時間要快,不可超3秒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對人體健康有益,而且盡顯茶的美味。根據有關實驗,茶的香味和有益人體的成分在第一泡後3秒即開始浸出,若超過3秒鐘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會大量損失。因此,把握好洗茶的時間,才能在體驗茶香的同時保存茶葉的營養。
第三:洗茶要注意水溫
有些茶採用早春嫩芽製作,例如名優綠茶或白茶中的白毫銀針,如果以沸水洗茶,會破壞茶葉中的茶氨酸、維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時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此過程中會大量揮發,從而影響後續沖泡的茶湯品質。
因此,一般應採用低於80℃的熱開水進行洗茶操作。而對於烏龍茶或一些黑茶而言,由於採用的是較為成熟的茶青加工製作,因此可以採用沸水進行洗茶。
「洗茶」一詞始於明代,延續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中國茶葉大辭典》中解釋「洗茶」為:洗去了散茶表面雜質,且可誘發茶香、茶味。市面上,品種豐富的茶葉是否都需要洗呢?
新茶不用洗
以龍井茶、毛峰茶、碧螺春茶為代表的新茶均采自嫩芽,一遇沸水,茶葉中的營養物質會迅速溶解,洗茶會讓有益成分流失。
半發酵茶可「洗」可「刮」
烏龍茶、鐵觀音茶、大紅袍等半發酵茶由於加工時間較長,在製作過程中難免會混入灰塵和污垢。又因為這類茶選用的葉子較為粗大,在沸水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不會立即溶解,所以適合「洗茶」。可用90℃以上開水沖洗,或採用懸壺高沖手法,將茶湯中的漂浮物颳去即可。
發酵茶必須洗
以普洱茶、六堡茶、茯磚茶為代表的「陳」茶,因加工、保存時間很長,茶葉中難免藏有灰塵甚至細菌。喝此類茶,必須要用沖洗法,以清除粉塵和雜味
談到「洗茶」一詞,恐怕每個喜歡喝茶的人都不陌生,從詞義上講就是「把茶葉洗一洗」之意。尤其用茶壺沖泡功夫茶時,人們習慣先將茶壺衝上水浸泡一會兒然後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那麼「洗茶」到底是怎麼來的?「洗茶」又有哪些講究呢?
「洗茶」怎麼來
「洗茶」一詞始用於北宋,不過宋人所說的「洗茶」,是指採制過程中要製成品質優異的茶葉,必須經過的一道嚴格工序,而非現在所說的泡茶過程中的第一步驟。而在泡茶中加入「洗茶」這道程序,則大抵始於明代。
宋人指的「洗茶」,是屬於採制過程的範疇,根本不是指現在我們說的泡茶中的那個程序。最早將「洗茶」單獨列為飲茶的一個重要環節見於明代《茶譜·煎茶四要》:「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污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但這裡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個步驟,不是用於泡茶。
明代開始流行泡茶,以加工製作的葉茶用沸水沖泡。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計是從煎茶中的「洗茶」移植過去的。
「洗茶」洗什麼
「洗茶」可以洗去什麼?古人說,「去塵垢冷氣」、「去沙土」、「去塵土、黃葉、老梗」、發「香」等。
先說去塵垢、沙土、塵土、泥塵、浮灰等。在古時,由於製作工藝水平等條件不高,加上舟車運輸,可能少數茶葉的確會存在潔凈的問題,但是發展到現在的茶葉生產加工,對於稍具規模的加工廠而言,基本都符合清潔化生產的需求。即便是規模相對小的農戶或者作坊,茶葉生產過程也基本能做到不著地。茶葉上的「塵」,主要是茶葉的茶毫和生產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塵狀微粒,並非泥土灰塵。
因此現代不少茶人認為洗茶容易導致茶葉本身的營養物質流失,「洗茶」是一件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
「洗茶」有哪些講究
實際上,「洗茶」需要講究因茶而異:對於綠茶等細嫩的茶葉,其各種內質在水中浸出相對較快,確實不宜洗茶;然而對於古樹茶而言,因其內質豐富,有一定的陳化時間,且往往被製成緊壓茶,所以沖泡時可適當「洗茶」,以達到潤茶的目的。
沖泡古樹茶時首先「洗茶」,能使緊壓的茶葉在浸潤時得到慢慢的舒展,幫助茶葉中的滋味物質溶解,便於茶葉香氣物質在適宜的溫度下呈現香氣,讓茶達到最佳的品飲狀態。
泡茶時到底該不該洗茶?這個問題時常困擾在很多喝茶人心中,這也是多年以來,來學茶的人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之一。
在本人自己的習慣里,茶基本上是不用洗的,因為好的茶都生長在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怡人的地方,即使會有一點不幹凈的東西,卻也還比一般的水要乾淨。再說,古人在明代以前都是把茶研磨成粉之後,直接煎煮飲用的,那又何來洗茶一說呢?
如果說需要洗茶的話,那就是今天種的茶不幹凈,或是做的工藝不幹凈,這倒是真的需要洗了。
所以我不洗茶不是因洗茶不好。對於一些大批量生產、漫山遍野種植的茶來說,洗茶還是很必要。就此而言,因你不能保證你喝的茶的準確產地、具體工藝,那就最好還是洗洗茶吧。如果真可以去除一些些附著在表面的灰塵也是好的,並且可以當做一種待客的禮儀,體現體現泡茶人的「文化內涵」。
平日喝茶,經常會有人問到我喝茶時為什麼不洗,我也明白多數人是習慣於以下列出的潛意識裡的一些認知或被他人告知的理念:
一、給人泡茶時,洗茶是待客之道。這個理論該是起源於專家們的「茶道」教科書;
二、泡的茶是要喝的,就應該清洗清洗,洗掉些茶表面的浮灰才好;
三、據說很多茶是要打農藥的,想通過洗茶可以洗去茶上的農殘。
洗茶作為一種待客的禮節,無可厚非,但是由此強調說喝茶就必須要洗茶的話,未免有些牽強且偏了泡茶的根本。
實際真正的好茶是根本不用打葯的,自古以來就沒有給茶樹打葯這一說,農藥的出現歷史何其短暫。再者如果真是通過打葯長成的茶樹,那採下的茶葉通過一道洗茶就可以去掉農藥的殘留嗎?
泡茶無論是當做一種高雅的藝術生活,亦或是專業,都應該首先在【切合實際】的基礎上,根據茶本身的不同來決定沖泡的方法和要求。就今天的茶品來說,遇到品級上等的毛尖、龍井、碧螺春等,一入水就茶香四溢,滿室生香,那麼這樣的茶洗掉的不是灰塵,而是精華。如果是像某些成多少多少噸、全國的大小茶城都堆起來賣的茶,那不僅要洗洗,而且要好好的洗,而後這茶是否還值得喝那就要自己憑心而判了。
所以,關於洗茶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的觀點僅供參考,僅供有共同看法的朋友和愛茶者參看,不能代表現代學術和「專業」類的評判標準。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