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士生起航的燈塔:敬畏科學,夢想照進現實

博士生起航的燈塔:敬畏科學,夢想照進現實

文 佚名

博士生起航的燈塔

——敬畏科學,夢想照進現實。

最近,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瞬間傳遍整個碩博圈,某名校在讀博士生溺亡,一時間吃驚的、看熱鬧的、感同身受的、惋惜的......接踵而至,但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亦會被所有局外人淡忘。因為這個群體太過渺小,因為這個群體總被科研圈以外的不少人認為是高學歷、高收入的「精英」。

有句話叫,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我們只能冷暖自知。

作為所有局外人,我們只能捕捉到整個事件的支離破碎的記錄,誰也很難知道在溺亡前的幾分鐘以及做出離開這個世界的決定的時候,寶德同學內心的掙扎與糾結,因為,某些石頭對於個體來說可能是大山,對於局外人來說可能是無所謂。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當今的博士教育出現了些許死結。

翻閱最新修訂的2004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於博士學位授予有如下規定:

「第六條 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博士學位: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

(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客觀上,這是各大博士授權單位授予博士學位的法律層面的基礎綱領,從中我們提取幾個關鍵詞:「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擴展開來就是,當你具備了堅實、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並在某個或某幾個研究方向具有系統的知識構架,能在將來獨立從事科研或相關工作,並且在讀期間已經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

客觀上說,授予博士學位的出發點是基礎紮實深入,落腳點是做出創新成果,然而,現實中就被濃縮為一個點,那就是成果,體現形式就是發表論文(或專利),當然,應該很少有高校對博士生的要求是申請專利就能畢業了。這裡的論文,包括SCI、SSCI、中文核心等等,所以,拿到博士學位最後就基本上落在了「發文章,要成果」上,而基本上忽視了出發點——基礎!

「基礎」一詞是什麼?真的不好回答,考試成績?會讀文獻?還是什麼其他的?

筆者以為,博士學位的基礎就是,你能夠在你所從事的學科或者某個研究領域內,掌握基本的科學素養,能夠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理工科的實驗、文科的調查問卷或閱讀等)具備強的分析與邏輯思維。

不幸的是,這最重要的一環,在當今的博士培養全流程中有時候流於形式。

我們通常說,國外的博士學位含金量高,但究竟高在哪,估計對於沒出國讀博的同學們而言,完全不清楚;而眾多海歸學者,似乎在培養學生中很少提及,或者避而不談。

好的是當今網路發達,世界的知識能夠快速捕獲,筆者在自己的科學研究中為了解決重要的基礎問題,特地自學了國際知名高校,如牛津、劍橋等的理工科專業的博士或研究生課程資料,其對於專業基礎知識的訓練與提升(相對於本科階段)、對於科學基本思維的培養度,令人驚嘆。

此外,國外對於博士生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訓練,在最近的一篇新聞報道中,顏寧教授也曾提及,「在普林斯頓,顏寧接受的科研訓練便是,課下讀十幾篇論文,在上課時,老師會隨意叫一名學生站起來,指出這篇論文的缺陷與不足。我們看的都是生物學領域歷史上已經發表的重要論文,很多都是經典文獻,但老師依然要求我們從中找出問題。這種訓練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它教會我學會質疑。科學沒有挑戰權威的質疑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

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在看那篇發表於《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中關注到這點,畢竟比起顏老師眾多的NCS文章,這真的很難抓到眼球。

筆者曾受邀給某知名SCI期刊審稿,發現其中某個數據的處理很奇怪,似曾相識的感覺,經筆者仔細查證,果然是源自某論壇的一個廣為流傳的分析數據的教程,但其中最核心的科學基本點卻是錯的;

再比如,2017年發表在國際知名物理化學期刊——PCCP的一篇源自國內的撤稿文章,由於原始論文的第一作者在分析X射線衍射數據時錯誤的照搬另一發表在知名材料化學期刊的文獻的錯誤分析,導致對合成樣品的標定出現錯誤,並對其所聲稱的某特殊功能特性引起了誤導性結論,最終通訊作者主動撤稿。試想,如果原始作者在數據分析的最開始,採用專業的XRD標定軟體分析,怎麼會導致如此的結果?

至於曾獲諾獎的中村修二,那篇JJAP的文章可能放在當下,連部分學校的碩士學位要求都達不到。

反觀國外的科研培養,國內大部分碩博士們的科研學習階段可能是這樣的:

1)入學(或者提前到校)

老師大概和你說下未來的研究方向,當然,這是好一點的,很多的學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方向在何處。接著,會發你一些文獻,叫你去看,然後自己想辦法去思考,當然,這也算好的老師,因為很多老師都懶得發你,自己去找,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培養你的檢索能力,但是,可能這些老師們自己都沒看過。

2)進入課程學習和科研階段

課程學習階段,這個打基礎的階段基本無法和本科的基礎課相比,也只有少部分課程會提升你的科學素養,但比例並不大,讀過研究生的應該基本都有這個感受,當然,不排除例外。

3)科研自力更生

最後的階段就是達到畢業要求的成果所需要的科研,當然,落腳點還在成果上,可能你沒有達到相應級別的成果,你就算是不合格。

以上幾個階段中,大部分時間穿插有報賬、儀器採購、儀器經常壞、大量的課題組會(是否對個體在學術上有提升有待考證)......當然,如果你進入一個新的還未建成(實驗室硬體、實驗室裝修等一片空白)的課題組,前幾屆博士生的箇中滋味,可能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種酸爽。

在整個過程中,唯獨缺少了基礎的訓練,導師或學校很少有人在入學時系統地給自己學生普及具體研究方向的主要科學點、實驗室安全、科學道德等方面的基礎。至於國外的質疑精神訓練,基本靠學生自己悟性。誠然,正如很多老師所說,博士需要的主要是自己的付出,那麼問題來了,導師的指導作用在哪裡?

應該在學生科研過程出現坎坷時的及時幫助、應該在自己拿不定科學數據真偽時的雪中送炭、應該在數據分析的關鍵時刻的重要把關。

當寶德新聞出現的那一刻,我更多的看到的是他對自己未來科學前途、畢業的憂慮,因為正如上文所述,他很難達到博士學位要求的核心落腳點。

其實學生做再多的與科學無關的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畢竟也都是一種鍛煉,只要能得到醍醐灌頂的科學訓練, 提升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實現初級研究者的起航,這都不算什麼,但,如果沒有了後者,一起都會變了味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這麼說:「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不知多少導師、引進人才看過以上條文。

我們不否認導師都有自己繁重的學術或教學任務、數不清的各種會議、還有年度考核,但比起學生,在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實現人生重要的起點,完成科學上的初始遠航,可能後者背負的壓力也並不小。畢竟,導師可以跳槽,學生不能簡單的跳學校。

科研,不只是存在於論文初稿完成的那一刻,它也不只是存在於文章接收的那一秒。更多的是,在最開始的地方,可能就沒有找對路,到最後,即使你七拐八拐也難以走上正途,不忘初心,敬畏科學,才是科研開始的地方。科學源於science,但未必落腳於SCI。

小編:多一分相互理解,多一分相互信任,多一份敬畏科學的心。取其精華,博古通今,中西合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erroelectrics 的精彩文章:

TAG:ferroelectr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