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航天科工「新王牌」

航天科工「新王牌」

2017年12月,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團隊設計的面向未來的「複雜產品協同設計平台」項目,一舉拿下2017年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金獎、央企創新金獎、「航天科工杯」第三屆中央企業青年創新獎金獎。面向未來戰爭,28歲的劉曉亮和團隊想得最多的是「打得勝、打得贏!」

實戰型年輕領軍人才成為中國航天亮出的「王牌軍」。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為例,超過半數員工是35歲以下青年,80%以上是高科技人才。

朱日和沙場閱兵的硝煙,2018年開年全軍首訓的獵獵戰旗,都在傳遞一個鮮明的信號:中國軍隊謀打贏,重實戰。

「不選繡花枕頭,不能溫室養花,一定要讓年輕人在太陽下、狂風暴雨中鍛煉成長。」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激勵航天青年說,「我們要培養的是未來能夠帶著航天科工這艘巨輪持續、快速、安全航行的合格掌舵人,是在關鍵時刻能衝鋒在前的實戰型領軍人才。」

航天「超強大腦」面向實戰創新

戴上VR眼鏡,你就成了導彈設計師,輕輕一點,導彈即按照你的設想重新組裝;AR增強現實技術能讓你清楚地看到導彈的組成結構;機器人在協助人類組裝導彈……這並不是科幻電影,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複雜產品智能製造系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航天大片在真實上演。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入我國軍工領域首批通過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複雜產品智能製造系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探究竟。這個實驗室的建立,意味著航天科工作為中國智能製造「國家隊」,為老牌軍工央企的轉型升級按下「啟動鍵」。

實驗室的專家團隊「群星璀璨」,既有院士,又有諸多技術骨幹,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實戰需求,更需要大量兼具多種綜合學科背景知識、一專多能的高端人才。

「必須讓年輕人參與實戰,敢於給他們壓擔子,促使其快速成長。」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黨委書記盛利說,二部內部啟動了跨專業聯合人才培養機制,讓青年設計師向總師、副總師拜師學藝,「就是讓年輕人去承擔導師交給的任務」。

獲得創博會金獎的「複雜產品協同設計平台技術」正是在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里誕生的明星產品。好比一個「超強大腦」,這個平台能協調指揮多部門、跨學科的設計者在同一時間協同工作,讓論證周期減半,產品快速迭代。

平台的最初設想,可以溯源到航天之父錢學森關於「總體部建設」的思想,以及「航天四老」之一黃緯祿的「四共同原則」中的設計餘量共同掌握。而周軍華這個年輕團隊前後花了四五年時間,把前輩們「超強大腦」的設想落了地。

「依靠最新的信息技術,把來自不同領域的能力協同起來。」主任設計師周軍華說,如今二部的任務量較十年前翻了10倍,「超強大腦」能讓設計師們坐在不同辦公室里,同時完成一項複雜產品的設計工作,這種協同能力的高低代表著一國武器裝備的「軟實力」,「無論在民用還是軍事領域,都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力」。

1989年出生的中科院軟體碩士翟翔是個「技術控」,痴迷於研究前沿技術,擅長捕捉全球最新動向。年輕同事們在一起頭腦風暴,「有時會擊中總工們可能沒關注的需求痛點」。

周軍華欣賞這種愛較真兒、想創新的年輕人,「不能對問題視而不見,繞著走」。他認為,創新要有開放的態度,要面向實戰去創新。

開闢軍工央企雙創「特區」

33歲的北航博士林廷宇,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他是二部智能製造青創工作室的負責人,追蹤前沿技術的同時,讓他感到「危機無時無刻都在逼近」。

看到「阿爾法狗」下出了人類沒下過的棋局,他們驚覺不能在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戰中受制於人,「沒有開源的例子,我們自己從零開始學」。林廷宇鼓勵剛入職的留法碩士賈政軒研究人工智慧技術,「這是實戰需求對我們提出的挑戰和要求,年輕人要有闖勁、有擔當、敢創新」。

25歲的設計師江左則是相當敢闖的90後「航天型男」,這位在大學期間公派前往以色列留學的年輕人,感受過「離戰爭更近些」的氛圍,他還「腦洞大開」地嘗試把自己熱愛的航天事業和健身融合在一起,設計的「肌肉宇航員」形象在朋友圈頗受歡迎。畢業後投身航天事業,是他「捨我其誰」的選擇。

為鼓勵年輕人的創新實戰,航天科工從體制、機制上給予扶持和激勵。二部設立了創新特區,即用靈活的組織結構、強力的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勵,內部孵化創新項目。郭睿第一個入選創新特區,項目獲得了首筆80萬元經費,擁有自主招募隊員的權利,還可以保留現有崗位,全身心投入到項目中。

「雙創」成為航天科工培養實戰型領軍人才的制高點。盛利說,央企要通過內部激勵「雙創」,讓年輕人感受到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觸摸技術創新的時代變革,體會解決問題帶來的思維方式變化。

青春在暴風驟雨中淬鍊成鋼

作為我國空天防禦技術總體設計部,二部是國防武器裝備體系化、智能化、實戰化發展的「技術大腦」。為了讓技術更加貼近實戰需求,進外場參加實戰演練,成為年輕設計師的「必修課」。

北大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的郭瑜童曾在條件極端惡劣的戈壁灘一待就是200多天,「每天在帳篷里做指揮控制系統的研發」。野外環境蚊蟲多,這個白皙漂亮女孩的臉和胳膊被咬腫了,也沒喊一聲苦。

擔任總體主任設計師的80後航天博士彭振為攻克某技術難題,曾經一年之內往返於北京和試驗場30餘次,累計加班600多個小時,終於攻克技術難題。由於長期在外地,領導和同事給他打電話時經常開玩笑地問他:「什麼時候到北京來出差?」

「成功需要不斷努力,才能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彭振表示。

追隨真心,無問西東。這些年輕的航天人,有的在深海做試驗,有的在漠荒做測試。主任設計師李旭說,再苦再難也沒流過一滴淚的年輕同事們,看見航天科工設計的武器裝備出現在閱兵式上,總會熱淚盈眶,「那一刻,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年輕人在國防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發展、自主創新中,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盛利說,「我們一直強調在實戰中鍛煉年輕人,就是要打造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未來領軍隊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2018AW中國國際羊毛衫產業博覽會6月召開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