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庫慈恩寺鄉村屯由來

法庫慈恩寺鄉村屯由來

法庫縣慈恩寺鄉

政區沿革

慈恩寺鄉舊屬科爾沁蒙古三旗(達爾罕王旗、賓圖王旗、博王旗)轄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法庫設廳建治,劃歸法庫直隸廳,隸屬正北路巡警分區(駐地孤樹子)。宣統二年(1910),實行地方自治,隸屬法庫廳北一鄉(鄉自治會駐地孤樹子)。民國二年(1913),法庫廢廳立縣,沿襲舊制。民國十二年(1923),實行區村制,慈恩寺鄉隸屬法庫縣第八區。民國十七年(1928),區劃調整,屬法庫縣第六區(區公所駐地孤樹子),境內設趙家窩堡、汪家溝、慈恩寺、王義官屯4個主村,轄22個副村。偽滿時期分屬孤樹子、慈恩寺新城堡3個村,轄16個屯;國民黨佔領時期,村改為鄉,屯改為保。1948年2月,法庫全縣解放,慈恩寺鄉隸屬法庫第一區(區政府駐地孟家窩堡),轄19個行政村。1956年撤銷區村建制,分屬新城堡、慈恩寺、喇嘛荒、汪家溝4鄉。1958年2月並鄉,劃歸慈恩寺鄉管轄。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後,慈恩寺鄉隸屬紅旗人民公社,設慈恩寺管理區。1962年划出紅旗人民公社西境,建立「慈恩寺人民公社」。1968年6月,成立慈恩寺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78年將大泉眼大隊劃歸紅五月人民公社。本社轄16個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鄉村制更名為慈恩寺鄉人民政府。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西崗子村併入喇嘛荒村,榛柴崗子村併入慈恩寺村,齊家窩堡村併入王義官屯村,哥哥堡村併入任家窩堡村,於家溝、門家溝村併入一統溝村。

村、屯名稱及由來

【慈恩寺村】慈恩寺村,原名「偏坡屯」,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鄉政府所在地。轄榛柴崗子1個自然屯。位於縣城西北,北緯42°331、東經123°20。距縣政府駐地法庫鎮8千米。東與韓家窩堡屯為鄰,西與汪戶屯村接壤,南與榛柴崗子屯搭界,北與齊家窩堡屯相毗連。清初成村。相傳,清康熙九年,順治帝養女,簡親王濟度女兒固倫端敏公主,下嫁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三任札薩克(旗長)達爾罕親王、成吉思汗二十一世孫班弟時。車隊路經此地,車輪深陷淤泥中不得而出,公主焦急萬分,便下車暗向蒼天祈禱「如得神靈佑護,車輦得出,當為其建廟宇、塑金身」。禱畢,車輦果安然得出,順利抵達王府。公主完婚後,便差人在此選址,在北山東側陽坡處,用自己的金粉銀修建了一座寺廟,名為「慈恩寺」。自此,始有人居,因山勢坡緩而長,初稱「偏坡屯」。嘉慶年間,為重修廟宇,官方從山東登洲府海陽縣調來了何、白、於、張四戶匠人師傅,廟宇修好後,何、白、張姓遷走,于姓(木匠)率族留居此地,村落擴大後,遂以寺廟名為村寸名,改「偏坡屯」為「慈恩寺村」。該寺廟於1948年改作學校,到文化大革命」時被徹底拆毀,最後只剩下了遺址和一對石獅子。慈恩寺村土地總面積5.7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93畝,林地面積1003畝。地勢為丘陵平原相間,北高南低,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為物玉米。經濟作物為山櫻椒、萬壽菊。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266戶,總人口1175人。2003年總戶數312戶,總人口1069人。2011年總戶數312戶,總人口1110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6戶、25人,滿族3戶、6人。

【榛柴崗子屯】榛柴崗子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時,與慈恩寺村合併。隸屬慈恩寺村。位於鄉政府南。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2.5千米。東與本鄉劉家窩堡屯相鄰,西與本鄉汪戶屯村接壤,南與本鄉哥哥府屯搭界,北與本鄉慈恩寺村相毗連。清乾隆年間,有關內逃荒者楊、李兩戶於此定居墾荒,後居民增多,漸成村落,因村北低丘上長滿榛柴棵子,遂名為「榛柴崗子"

【邊家窩堡村】邊家窩堡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長發堡1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北部,北緯42°36、東經123°°21。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6.5千米。東與康平縣張家店相鄰,西與本鄉王義官屯村接壤,南與本鄉喇嘛荒村搭界,北與康平縣劉會窩堡相毗連。清道光初年,有河北邊姓者移居此地,搭蓋窩棚耕種盛京皇寺喇嘛廟的土地,並向寺廟交租。之後,移居者日多,形成村落,取名「邊家窩棚」,後轉音「邊家窩堡」。該村土地總面積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594畝,林地面積2444畝,地勢為平原,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365戶,總人口1660人。2003年總戶數423戶,總人口1530人。2011年總戶數425戶,總人口1570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6戶、19人,滿族11戶35人。

【長發堡屯】長發堡屯,自然屯。隸屬邊家窩堡村。位於邊家窩堡西0.5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關內常姓者逃荒來此,是殖定居,得名「常家街」。後有常姓家族中人名常發者,為人特別精明能幹,是個種地的好莊稼把式,並善經營和謀劃,很快便成為了村中富戶,村人出於敬佩羨慕等原因,便以其人之名稱謂該村為「常發堡」,後諧音為「長發堡」,意為「長久富裕發達」。該村耕地面積1227畝。1981年總人口506人。

【喇嘛荒村】喇嘛荒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趙家店,西崗子,柴家窩堡3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東北部,北緯42」35,東經123°221。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5.5千米。東與本鄉西崗子屯相鄰,西與本鄉趙家窩堡村接壤,南與本鄉褚家窩堡村搭界,北與本鄉邊家窩堡村相毗連。該村土地為盛京(今瀋陽)慈尚寺(皇寺喇嘛廟)的廟產,早年荒蕪未墾。清嘉慶元年,有直隸遵化洲豐潤縣大王莊王洪敖和山東青洲府壽光縣田希賢二人遷居此處,相繼有山東谷,周、王、楊、張五姓來此墾荒,集居成村,因開墾的是喇嘛廟的荒地,故得名「喇嘛荒」。意為喇嘛廟之荒地。喇嘛荒村土地總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288畝,林地面積289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1981年總戶數277戶,總人口1240人:2003年總戶數345戶,總人口1203人。2011年總戶數322戶,總人口1130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12人。

【趙家店屯】家店屯,自然屯。隸屬喇嘛荒村。位於北緯42°351、東經123°231,喇嘛荒東0.5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本縣十間房村狐狸溝屯趙立憲、趙立文、趙立啟三兄弟率族遷此居住,因系法庫至康平必經之路,來往行人較多,遂開了個大車店,生意興隆,得名「趙家店」。該卡耕地面積522畝。1981年總人口144人。

【西崗子屯】西崗子屯,曾名「西火石崗子」,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喇嘛荒村合併,隸屬喇嘛荒村。位於鄉政府東北,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8.5千米。東與孟家鎮的東崗子村相鄰,西與本鄉喇嘛荒村接壤,南與本鄉褚家窩堡村搭界,北與康平縣東關屯鄉錢家窩堡村相毗連。清乾隆年間,有蒙古族白姓者來此墾荒首居,因村東山崗盛產火石,村落位於崗西,得名西火石崗子,後簡稱「西崗子」。鐵康鐵路由村子東部過境。該村土地總面積5.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50畝,林地面積359畝。地勢為平原,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176戶,總人口755人。2003年總戶數221戶,總人口780人。2011年總戶數239戶,總人口928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3戶、9人,滿族1戶、3人。

【柴家窩堡屯】柴家窩堡屯,自然屯。原為西崗子的一個自然屯,2004年2月與西崗子一同併入喇嘛荒,隸屬喇嘛荒村。位於北緯42°35、東經123」251西崗子南1千米。地勢為丘陵。清道光年間,有關內柴姓者首先來此地搭窩棚耕種廟產首居,後移住者增多,成為聚落,得名「柴家窩棚」,後轉音為「柴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1685畝,1981年總人口253人。

【趙家窩堡村】趙家窩堡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沙家窩堡、鄧家窩堡2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北部,北緯42」351、東經123°211。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4,5千米。東與本鄉喇嘛荒村相鄰,西與本鄉齊家窩堡屯接壤,南與本鄉褚家窩堡村為界,北與本鄉邊家窩堡村、長發堡屯相毗連。清道光初年,從山東濟南府臨邑縣佛頭庄結夥逃荒到紅土砬子老婆屯的趙、李兩家,由老婆屯移居到此地搭窩棚耕種,後移住者逐漸增多,成為村落,因趙姓戶大人多,得名「趙家窩棚」,後演化為趙家窩堡」。該村土地總面積5.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124畝,林地面積285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椒玉米,主導產業是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246戶,總人口1001人。2003年總戶數290戶,總人口1040人。2011年總戶數292戶,總人口1080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0戶、36人,滿族2戶、6人。

【沙家窩堡屯】沙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趙家窩堡村。位於趙家窩堡西北1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沙傑者,首先於此墾荒定居,日久成村後,名「沙家窩棚」,後諧音為「沙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1853畝。1981年總人口226人。

【鄧家窩堡屯】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趙家窩堡村。位於趙家寓堡村西0,5千米,基本與趙家窩堡連成一體。清光緒年間有鄧姓者由關內遷居此地墾荒首居,日久成村,遂名鄧家窩棚後改稱鄧家窩堡。該木村土地面積600畝,人口1100人。

【王義官屯村】王義官屯村,曾名「王驛官屯」,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齊家窩堡1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北部,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3千米。東與本鄉邊家窩堡村相鄰,西與本鄉五家子村接壤,南與本鄉齊家窩堡屯為界。北與康平縣前舊門村相毗連。清康熙九年,有直隸遵化州馬蘭嶼王富榮、史進貴和侯、魏等四姓隨固倫公主下嫁蒙王當差,於此開荒種地,後集居成村。因此地曾是蒙王驛站,得名「王驛官屯」,後諧音為「王義官屯」。該村土地總面積5.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46畝,林地面積550畝。地勢為平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270戶,總人口1219人。2003年總戶數315戶,總人口1245人。2011年總戶數322戶,總人口1170人,其中:蒙古族12戶36人,滿族2戶、6人。李家河經由本村村南穿過,蜿蜒東行,最後由康平縣注入三檯子水庫。法張線公路由本村東部過境。

【齊家窩堡屯】齊家窩堡屯,簡稱「齊家」,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王義官屯合併,隸屬王義官屯村。位於鄉政府北,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1.5千米。東與本鄉褚家窩堡村相鄰,西與本鄉五家子村接壤,南與本鄉慈恩寺村為界,北與本鄉趙家窩堡村相毗連。清道光年間,有直隸順天府武清縣花甲二社,村民齊永良的先人,首遷此處搭窩棚墾荒,後移居者增多成為村落,得名「齊家窩棚」,後轉音為「齊家窩堡」。該村土地總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44畝,林地面積132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士。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112戶、總人口476人。2003年總戶數128戶、總人口465人。2011年總戶數135戶,總人口448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戶、16人。

【褚家窩堡村】褚家窩堡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楊家窩堡、方家店、後方家店3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東北部。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4千米。東與本鄉西崗子屯相鄰,西與本鄉劉家窩堡、韓家窩堡屯接壤,南與孟家鎮徐三家子村搭界,北與本鄉喇嘛荒村相毗連。清道光八年,有褚姓者從康平縣孫家屯首遷此地搭窩棚墾荒,後集居成村,遂名「褚家窩棚」。後為「褚家窩堡」。解放後由於聚落髮展已與西北鄰村民家屯(清末周姓始居)聯結為一體,統稱「褚家窩堡」。民家屯之名遂被廢棄。該村土地總面積8.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604畝。地勢平坦。1981年總戶數429戶,總人口1864人。2003年總戶數514戶,總人口1773人。2011年總戶數505戶,總人口1837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1戶40人,滿族6戶、18人。褚家河由本村蜿蜒東行,經由孟家鎮最後注入泡子沿水庫。

【楊家窩堡屯】楊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褚家窩堡村。位於褚家窩堡南1.5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末年,楊姓者由褚家窩堡遷此首居。繼之,有王、桂等姓遷來,共同開荒種地,得名「楊家窩棚」,後演變為「楊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2002畝。1981年總人口406人。

【方家店屯】方家店屯,曾名「前方家店」自然屯。隸屬褚家窩堡村。位於褚家窩堡東北1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山東臨邑縣方永發者遷來此地墾荒定居,因村落靠近法庫通往康平的大道,其後人方樹才於此開了一個往來行人住宿的店鋪,得名「方家店」。解放後村北又建一村,因本村位南亦稱「前方家店」。該村耕地面積1706畝。1981年總人口321人。

【後方家店屯】後方家店屯,自然屯。隸屬褚家窩堡村。位於邊家窩堡東北1.5千米。1950年,杜向春、杜向忱兄弟倆由褚家窩堡村搬來此地墾荒首居,日久形成聚落,因位於方家店北,遂名「後方家店」。

【五家子村】五家子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老陵屯1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西北部,北緯42°34′、東經123°191。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2.5千米。東與本鄉王義官屯村相鄰,西與本鄉於家溝屯接壤,南與本鄉慈恩寺村為界,北與康平縣方家屯鎮的東小陵屯相毗連。清順治年間,有直隸順天府宛平縣樊家村劉矛、劉芽和洪、喬、韓、張等五戶,隨蒙古達爾罕王旗大多羅貝勒綽爾濟陵車來到此地(葬於村西二華里陵山)看守陵墓,後聚居成村,遂以首來五戶命名,稱為「五家子」。該村土地總面積8.6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372畝,林地面積2810畝。地勢為丘陵平原相間,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是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334戶,總人口1451人。2003年總戶數405戶,總人口1525人。2011戶數402戶,總人口1582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0戶115人,滿族13戶、42人。

【老陵屯】老陵屯,自然屯。隸屬五家子村。位於北緯42」34、東經123°18,五家子西0.5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清道光四年(1824),有王長令、關振東、齊志修三家由朝陽遷居此地看陵(該三戶原系山東萊州府平度縣人,嘉慶三年移住朝陽)首居,日久形成屯落。因境內山中建有科爾沁左翼中旗多羅貝勒綽爾濟(清順治皇帝的老丈人,孝惠章皇后、淑慧妃的父親)及其後裔的三處陵園。由於建陵較早,被稱作老陵,該山也因此被稱為老陵山。村以山名,遂稱其為「老陵屯」。

【一統溝村】一統溝村,曾名「小汪家溝」小北溝」,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廟山溝,華家溝、柳條溝、於家溝、齊家溝、梨樹園子、門家溝、北溝、王家店9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西,北緯42"32、東經23°151。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7千米。東與本鄉門家溝屯相鄰,西與康平縣西關屯鄉的姜家溝村接壤,南與本鄉汪家溝村搭界,北與康平縣方家屯鎮的東小陵村相毗連。清道光元年(1821),有山東萊州府陳海山、崔振英、李甲東三人以及村民華文濤的祖先等,撥民來此開拓山荒,並向蒙古王府納租。因位於汪家溝北的山溝內,曾名「小汪家溝」、「小北溝」。偽滿時並村,附近零散住戶全部遷居於此,有崔姓者提議,取「一統華夷」之意和溝之地形狹長而改村名為「一統溝」。在當地有「一統十八溝」之說,意為本地山多,溝谷縱橫。該村土地總面積7.2平方千米七山一水二田,地勢丘陵平原相間。耕地面積1300畝,林地面積5772畝。土質為棕壤上。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榛子是本村土特產。該村1981年總戶數125戶,總人口507人。2003年總戶數141戶,總人口516人。2011年總戶數153戶戶,總人口523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戶、11人,滿族2戶、6人,錫伯族2戶、4人境內坐落有法庫最高山廟台山、敖寶山(散包之意)等大小山峰10座。

【廟山溝屯】廟山溝屯,自然屯。隸屬一統溝村。位於一統溝南0.5千米,地勢為低丘崗地。清道光年間,有小學教師周土俊的祖先,由山東遷居此溝,因村落位於境內最高山峰廟台山的東麓,故名「廟山溝」。該村耕地面積688畝。1981年總人口150人。

【華家溝屯】華家溝屯,自然屯。隸屬一統溝村。位於一統溝東1.5千米,地勢為低丘崗地清道光年間,有山東萊州府惠民縣大疙瘩華家樓華本忱逃荒來此定居,後漸成村落,遂名「華家溝」。該村耕地面積600畝。1981年總人口217人。

【柳條溝屯】柳條溝屯,自然屯。隸屬一統溝村。位於一統溝東南2千米。民國年間,村民徐貴文的祖父,由徐三家子遷來此地,因溝中長滿柳條,便於編筐日久形成聚落後,遂名「柳條溝」。

【於家溝屯】於家溝屯,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一統溝村合併,隸屬一統溝村,位於鄉政府西,北緯42「33、東經123°17。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3.5千米。東與本鄉五家子村相鄰,西與本鄉門家溝屯接壤,南與本鄉慈恩寺村搭界,北與康平縣西關屯鄉的姜家溝相毗連。清道光年間,有山東人於堯林者逃荒首來此溝定居。日久成村後得名「於家溝」。該村土地總面積4.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40畝,林地面積2506畝。地勢為丘陵平原相間,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玉米,土特產榛子1981年總戶數119戶、總人口50人。2003年總戶數158戶、總人口576人。2011年總戶數162戶、總人口619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2戶、5人,滿族1戶、3人。

【齊家溝屯】齊家溝屯,自然屯。原為於家溝的一個自然屯,2004年2月併入一統溝村,隸屬一統溝村。門家溝東1千米,地勢為低丘崗地。民國元年,村民齊鳳陽的祖太爺由山東逃荒來此溝定居,日久成村,取名「齊家溝」。該村耕地面積531畝。1981年總人口165人。

【梨樹園子屯】梨樹園子屯,原為於家溝的一個自然屯,位於北緯42°321、東經123°181。門家溝東南0.5千米。丘陵地。民國元年,有老陵村的蒙古族曹四先生,於此溝栽植梨樹20畝,得名「梨樹園子」。後賣給五家子倪守仁經營,公社化後由王春貴於此看護果樹,得名「梨樹園子」。現居民已遷走,該屯已成為本地一個歷史性的屯落。

【門家溝屯】門家溝屯,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與一統溝合併,隸屬統溝村。位於北緯42°321、東經123」32。慈恩寺西,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5千米。東與本鄉於家溝屯相鄰,西與本鄉一統溝村接壤,南與本鄉汪家溝村搭界,北與康平縣西關屯鄉的姜家溝村相毗連。清光緒年間,有村民門玉生的祖先由山東遷居朝陽,後從朝陽逃荒到此地墾荒耕種,漸成村落。1947年,區公安助理仇洪軍經常帶領區小隊的同志到門家了解情況,後便將該村改為了「門家溝」。該村士地總面積6.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00畝,林地面積5445畝。地勢為山谷間坡崗地,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土特產為榛子。1981年總戶數136戶,總人口595人。2003年總戶數155戶,總人口573人。2011年總戶數158戶,總人口617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7戶,58人。

【北溝屯】北溝屯,曾名「賈家溝」,自然屯。原為門家溝的一個自然屯,2004年2月併入一統溝,隸屬一統溝村。位於門家溝北1千米,地勢為低丘崗地。民國元年,村民賈化柱的先人由山東撥民來此開荒種地,因隸屬汪家溝屯管轄,又位於汪家溝之北,得名「北溝」。1947年,區公安助理仇洪軍時常到賈家議事,區隊為了好記,曾給該村改名為賈家溝,但群眾不習慣,仍稱之為北溝。該村耕地面積477畝。1981年總人口223人。

【王家店屯】王家店屯,自然屯。原為門家溝的一個自然屯,2004年2月併入一統溝,隸屬一統溝村。位於門家溝北2千米,低丘崗地。清宣統年間,王平兄弟於康平縣小陵村開店,後分家時王平搬到此地首居,日久成村後,便取村名為「王家店」。該村耕地面積39面。1981年總人口126人。

【劉家窩堡村】劉家窩堡村,又名「大劉家窩堡」,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小劉家窩堡、韓家窩堡2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東,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2千米。東與孟家鎮徐三家子村相鄰,西與本鄉榛柴崗子屯接壤,南與法庫鎮新城堡村搭界,北與本鄉慈恩寺村相毗連。清雍正年間,有山東人劉惠源率族移居此地搭窩棚開墾荒地,日久成村,遂名「劉家窩棚」,後轉音為「劉家窩堡」。為與小劉家窩堡相區別,亦稱「大劉家窩堡」。該村土地總面積6.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180畝,林地面積463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土。1981年總戶數255戶,總人口1101人。2003年總戶數362戶,總人口1362人。2011年總戶數364戶,總人口1317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2戶、49人,滿族4戶、11人。萬米乾渠經由本村村南東行,經由孟家鎮注入泡子沿水庫。法張線公路經由本村西部過境。

【小劉家窩堡屯】小劉家窩堡屯,原名「小張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劉家窩堡村。位於劉家窩堡南1千米,地勢平坦。清雍正年間,村民劉景玉的先人,由劉家窩堡遷來此處,因原有張姓首居,故名「小張家窩堡」。當劉姓遷入後,張姓遷走,劉姓人增多,遂改村名為「小劉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2493畝。1981年總人口216人。

【韓家窩堡屯】韓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劉家窩堡村。位於劉家窩堡北1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村民韓永州的太爺,自直隸永平府昌黎縣逃荒來此首居,後移居者增多,成為村落,取名「韓家窩棚」,後轉化為「韓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3093畝。1981年總人口424人。日偽統治時期,在村北曾設立處矯正院,正、副院長均為日本人僅二年時間就有78人被殘害致死。

【汪戶屯村】汪戶屯村,曾名「往戶屯」,鄉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位於鄉政府村南,北緯42」32、東經123」191,距政府駐地慈恩寺村2.5千米。東與本鄉慈恩寺村相鄰,西與本鄉汪家溝村接壤,南與本鄉哥哥府屯搭界,北與本鄉於家溝屯相毗連。清初,有汪岱者到此落戶墾荒。康熙年間,有伴隨公主下嫁的直隸順天府吳,孟、馬、陳等四姓於此定居,並廣招佃戶墾荒耕種,遂漸成為耕較大村屯。因汪姓首居,故名「汪戶畝屯」。1977年改稱「往戶屯」。1991壤年恢復原名「汪戶屯」。該村土地總面積8.7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014畝,林地面積3105畝。地勢為丘陵平原相間,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玉米,主導產業是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347戶,總人口1450人。2003年總戶數430戶,總人口1393人。2010年總戶數421戶,總人口1393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20戶、61人,滿族2戶、5人,錫伯族1戶,2人。

【汪家溝村】汪家溝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石洞溝、六合堡、何家窩堡、孟家窩堡、大塊地5個自然屯。鄉政府西南,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6千米。東與本鄉汪戶屯村相鄰,西與本鄉一統溝村接壤,南與本鄉任家窩堡村搭界,北與本鄉門家溝屯相毗連,本屯四面環山,溝崖險峻,道路崎嶇。明末清初,有汪戶屯村汪岱的兄弟搬遷到此處首居。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月間,達謨親王郡主下嫁,有李、趙、張等三姓隨同來此開荒,戶數逐漸增多,成為大村落。因汪姓首先於此居住,故名「汪家溝」。該村土地總面積1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266畝,林地面積7321畝。地勢為丘陵平原相間,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玉米1981年總戶數433戶,總人口1840人。2003年總戶數498戶,總人口1743人。2011年總戶數488戶,總人口1768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21戶、65人,滿族5戶、15人汪西河經由本村村西通過,蜿蜒南行,最後經任家水庫注入尚屯水庫。

【石洞溝屯】石洞溝屯,自然屯。隸屬汪家溝村。位於汪家溝西北1千米,北緯42°31、東經123°16′。地勢為山谷坡崗地。清道光年間,村民李國民的祖先,由直隸順天府逃荒於此首居,漸成村落,因溝後山之半腰有天然石洞,故名「石洞溝」。該村耕地面積157畝。1981年總人口83人。

【六合堡屯】六合堡屯,自然屯。隸屬汪家溝村。位於汪家溝南1.5千米。地勢為山谷坡崗地。清道光年間,有張、王、符、趙、李、孫六姓,由直隸移民於此耕種首居。六家和睦相處,共謀生計,得名「六合堡」。1980年地名普查時誤稱「六合屯」,後亦更正為「六合堡」。該村耕地面積606畝,1981年總人口214人。

【何家窩堡屯】何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汪家溝村。位於汪家溝東南1千米,北緯42°30、東經123」181,地勢為丘陵崗地。清道光年間,有村民何洪發的祖先,由直隸順天府逃荒來到此地搭窩棚墾荒,漸成村落,遂名「何家窩棚,後轉音為「何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1426畝。1981年總人口206人。

【孟家窩堡屯】孟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汪家溝村。位於汪家溝東南2.5千米,地勢為低丘崗地。清道光年間,有山東人孟姓者逃荒來此搭窩棚墾殖首居,故名「孟家窩棚」,後轉音為「孟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657畝。1981年總人口221人。

【大塊地屯】大塊地屯,自然屯。隸屬汪家溝村。位於汪家溝村西南1千米。土地面積1200畝,僅有幾戶人家。清光緒年間有趙、羅等姓於此墾荒首居。因宅舍前有一大塊平灘地,遂名大塊地。

【任家窩堡村】任家窩堡村,建制村。隸屬慈恩寺鄉。轄商家窩堡、耿家窩堡、哥哥府3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南。距鄉政府駐地慈恩寺村6.5千米。東與法庫鎮大泉眼村相鄰,西與五檯子鄉孤家子村接壤,南與十間房鎮四檯子村搭界,北與本鄉哥哥府屯相毗連。清乾隆元年,有山東菜州府農民任在堂率鄉里家族遷居本地,架茅屋開墾荒地自成村落,名曰「任家窩棚」,後演化為「任家窩堡」。該村土地總面積5.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650畝,林地面積399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1981年總戶數310戶,總人口1290人。2003年總戶數376戶,總人口1300人。2011年總戶數382戶,總人口1316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0戶、30人,滿族18戶、48人。

【商家窩堡屯】商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任家窩堡村。位於汪家溝西1千米。清道光年間,有山東萊州府商姓者逃荒來此首居,搭窩棚租種哥哥府村土地漸成村落後,得名「商家窩棚」,後曾轉音為「商家窩堡」。

【耿家窩堡屯】耿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任家窩堡村。位於任家窩堡西北2千米。地人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山東萊州府人耿姓者遷來此處,搭窩棚租種哥哥府村土地,漸成村落後,遂名「耿家窩棚」,後轉音為「耿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703畝,1981年總人口250人。

【哥哥府屯】哥哥府屯,曾名「格格府」「王女村」,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與任家窩堡合併,隸屬任家窩堡村。位於鄉政府南,距離鄉政府駐地慈恩寺4.5千米。東與法庫鎮大泉眼村相鄰,西與本鄉汪家溝村接壤,南與本鄉任家窩堡村為界,北與本鄉汪戶屯村相毗連。清乾隆二年(1737),某親王之女(郡主)下嫁科爾沁蒙古王公時,有王、白、張、李、孟等五戶,隨下嫁郡主當差,後因郡主病逝,在此地建有家廟,稱「格格廟」,亦稱「格格府」。後有王姓等戶長期留居此地守墓兼管土地經營和收租。年久日深,戶數增多,成為村落,村隨廟名,故稱「格格府」。日偽統治田時期曾改為「王女村」,但沒叫開。後轉音為「哥哥府」。該村土地總面積3.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0畝,林地面積183畝。地勢平坦,土質為棕壤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主導產業為設施農業(棚菜)。1981年總戶數230戶,總人口980人。2003年總戶數291戶,總人93人。2011年總戶數232戶,總人口810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3戶、8人,滿族1戶、3人。

編輯:康平法庫微同城 圖片來源:網路

法庫故事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法老故事 的精彩文章:

法庫古迹:丁家房鎮灣柳街

TAG:康法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