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脾虛氣滯症治醫案453期

脾虛氣滯症治醫案453期

今日練習

高某,女性。

患慢性腎盂腎炎,因體質較弱,抗病機能減退,長期反覆發作,經久治不愈。

發作時有高熱、頭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與疼痛感。

處方:____。

水煎服6劑後,諸症即消失。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甘草瀉心湯加茯苓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宋某某,男,59歲,1960年12月31日初診。

便燥數月,每於飢餓時胃脘脹痛,吐酸,得按則痛減,得矢氣則快然,惟矢氣不多,亦不口渴。

診見面部虛浮,脈象濡緩。

投甘草瀉心湯加茯苓。3劑後大便甚暢,矢氣轉多。

改投防己黃芪湯加附子4.5克。1劑後大便甚暢,胃脘痛脹均減,面浮亦消,惟偶覺燒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劑。3個月後隨訪,諸症皆消。(岳美中醫案)

按語

大便乾燥,多責之於腑實熱結,或津虧腸枯。然本案便燥,不見口渴等熱熾津傷之象,但見胃痛、吐酸之證,知別有它因。

觀胃痛得按痛減,乃氣虛也;痛而且脹,矢氣快然,又氣滯也。綜合脈象分析,乃脾虛而氣機阻滯之候。脾虛氣塞,腸道不運,則致大便乾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氣機。甘草瀉心湯為脾胃虛甚之痞而設,補而兼通,寒熱並投,辛開苦降,暢達氣機,正與本證相宜,故取效甚捷。信非善讀聖書之士不可為之也。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82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乾薑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於蟲交亂於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蔘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學中醫的十大誤區

TAG:醫承有道 |